第646章 赶在最后一次催稿之前(1 / 4)

7月21日。

距离上一次国际数学联盟那边的催稿,已经过去两天。

不出意外的话,明天或者后天,陈舟又将面临一次催稿。

随着约定时间的临近,与催稿次数频繁相对应的是,陈舟所感觉到的,国际数学联盟的那位联系人的心情,也愈发的焦急起来。

毕竟,是催了近两个月的稿了。

要是最后,还得走备选方案的话,那这位联系人的心情,肯定美丽不到哪里去。

别的不说,催稿都要催出感情来的事,结果期待空了,可不得难受一下吗?

此外,这位国际数学联盟的联系人,其实也想第一时间见证奇迹的诞生。

见证这个七大千禧年大奖难题之一,被陈舟亲手干掉。

说起来,这份催稿的经历,就像他自己参与到这一难题的解决一样。

如果真的得到了陈舟一个肯定的答复,他相信这肯定是一种极其美妙的体验。

也因此,这位专门负责与陈舟联系的国际数学联盟人员,其实也就在想着,今天是不是再问一下。

但最后,他忍住了这份冲动。

怎么说呢,总得给陈舟教授多一点时间吧?

自己还是保持有规律有节奏的催稿比较好。

这要是催的紧了,这位大佬难保不会生气。

他不知道的是,陈舟其实也在计算着,他下一次催稿的时间。

因为,陈舟打算,赶在最后一次催稿之前,搞定这个千禧年大奖难题。

坐在书桌前的陈舟,仔细的看着面前的草稿纸。

也就是他这么长时间以来,所留下来的研究手稿。

他的脑海里,不断回想着两个问题。

杨米尔斯规范场究竟存在,还是不存在?

那个被称之为“质量间隙”的质量间隔假设问题,究竟该如何解?

整体梳理了一遍所有的研究手稿后,陈舟又拿过错题集,看了起来。

配合着错题集的,还有一个记事本。

这个记事本,是陈舟临时启用的。

目的就是为了,记录下整个研究过程中,那些方向性的研究转变,以及他所取得的关键性研究成果。

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为了能够和错题集更好的相互印证。

毕竟错题集上所记录的错误内容,在被陈舟解决了之后,就会自动消失。

而这个课题,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课题。

即使是陈舟,也不敢保证自己,在一段时间之后,还能回忆起每个关键节点的细节内容。

而这些,偏偏是研究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也是绝不可忽视的内容。

这也是陈舟在这么多年使用错题集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来的经验。

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一神器的威力。

尽管错题集有时候,也不是那么的“靠谱”。

但是,错题集因“不靠谱”,而引起陈舟的疑惑时,恰恰也是陈舟自己“靠谱”的时候。

记事本上,陈舟记录了整整十页的内容。

每页都满满当当的。

有些页面就连边边角角,都有陈舟用小字所做的注释。

陈舟认真且仔细的翻看着,每一页所记录的内容。

在看记事本上内容的同时,陈舟也在对照着错题集上,整个大方向的指引。

这时候,双向的威力,便发挥了出来。

整个研究思路,宛若一条实质的细线,牵连着陈舟的思绪,一直往前走。

一整天的时间,陈舟除了上厕所,离开过书桌外,便全程都趴在书桌前。

直到7月22日。

陈舟屋里的灯,也就这样,亮了整整一夜。

7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