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八章 身份(3 / 3)

新顺1730 望舒慕羲和 239 字 2022-01-14

个小事,实际上根本就是士与商之间的矛盾,借题发挥而已。

有人早就对松江等地这几年兴起的重商习气不满,也可能是因为对他们垄断对日贸易的不满,还可能根本就是朝中有高人指点为了对付鲸侯等一众非科举出身人的。

这事看似不大,实际上却是在向朝廷施压,甚至可能就是为了掀起一场朝廷内斗的导火索。

朝廷怎么处置,在乡贤祠事件爆发、被士绅联名举报的那一刻,就已注定只有两种结果。

要么,一场朝堂大斗,科举出身的彻底压死那些非科举出身的。

要么,朝廷就只能下令申饬,把商人的名字从乡贤祠挪走。

没有第三种可能,比如朝廷站在商人这边,觉得论迹不论心,既是捐钱了、搞义学了,以其德行,完全可以入乡贤祠嘛。

真要是选了第三种,那朝廷非要炸了不可。

不过,第二种,也意味着,朝中对商人阶层还算是重视的。

或者说,朝中支持工商的那一派,暂时还是得势的。

朝廷看似是在训斥此事,实际上却是在表明朝中支持工商的那一派,地位很稳。

否则的话,可不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州乡贤祠的事了。

大权把握在皇帝手中,皇帝真要想动这些支持工商一派的人时,这件事哪能这么容易了结?这么容易了结,虽然看似乡贤赢了,实则其实是输了。

这种让这些朝中做官的局外人根本看不懂、觉得只是小事的事,这几年已经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

举报的、痛哭的、写报讽刺的、血书反对的,这都是明的。

借乡贤祠这等小事而搞事的,都是暗的。

有的人看得懂,有的人看不懂。

林允文是看不懂的,可他背后也有人指点,他也明白自己因为给刘钰当过日语翻译的出身,已经让他没有别的选择了。

乡贤祠事件后,和林允文一样选择继续当商人的人,更加喜欢相对来说商业氛围更浓一点的松江府了,根本不想离开这里。

他们不是南洋的那些人,不需要什么类似于迁茂陵令的手段,很多人还是自发地离开了家乡,将家彻底安在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