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即止。
单就这一点,就让路易十五颇为受用。
他虽然中人之姿,或者说也正是因为中人之姿,想不到大顺对欧美局势的真正构想,所以他觉得中法关系的主动权在大顺手里。
在法国被动的情况下,大顺的齐国公还能尽可能顾及法国的面子,从不主动压人,这情面实在足够了。
而齐国公也不知道刘钰的真正构想,所以站在他的角度,也觉得中法同盟的主动权在大顺手里。
他是纯粹出于刘钰对路易十五性格的判断来尽可能给足面子的。
故而齐国公来处理此事,比刘钰更合适。
要是刘钰来和法国谈,有句话,叫“做贼心虚”。
心里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不可能真的去帮英国,这种心态当然可以做威慑,但毕竟自己知道自己是在演戏。
最好的表演是不知道自己在演戏,知道在演,就容易在气势上先输了。
而齐国公不知道刘钰的最终目的,并不知道绝对不会去与英国合作,这种心态搞威慑外交就最合适。可以在气势上完全主动,不需要演戏,也能牢牢把握住主动。
真真假假的博弈,齐国公只就把握一点,只要法国不是彻底拒绝、哪怕还有一丝可能,就给足法王面子,不要撕破脸。
两者区别,便是假如法王这边使手段,做出一副拒绝同意的姿态:
刘钰就会担心法国是不是真的拒绝接受啊,那赶紧软下来,总归是要求法国人不要走,主动还价。
而若齐国公,反倒因为不知,所以法国人要做拒绝姿态的时候,齐国公直接可以大袖一拂,法国不盟爷,爷去找英荷,反倒会把法国先吓的还价。
内心知道自己不敢不会的威慑者,不是一个合格的威慑者。
心态既能保证,剩下的就简单了。只要不彻底翻脸,就要给面子。
至于如何讲话才算给一个君主颜面,这一点,各国宫廷都差不多。
齐国公也在大顺宫廷朝堂上混了一辈子,换汤不换药的东西,自是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