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七章 英人目睹之怪现状(二)(3 / 4)

新顺1730 望舒慕羲和 244 字 2021-10-27

知,这本《摩尔·弗兰德斯》有两个不同的版本。

就像是他们中国有两种《西厢记》一样。

一本是有诸如绣鞋儿刚半拆,腰儿勾一搦,羞答答不肯把头抬,只将鸳枕捱……以及事前垫上白手帕,事后将染红的白手帕拿出来观摩,春罗原莹白,早见红香点嫩色的版本。

一本是至少可以大方阅读的《会真记》。

这本《摩尔·弗兰德斯》也是一样。

一本是基本忠实于原著的翻译。

另一本是所谓的“加料”版。我有理由相信,翻译加料版的,很可能就是一群在荷兰跟着那位无耻公爵搞小报的那群人。

事实上,也正是后一个版本,导致了这本书的流行。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真正原版的并无几人

或许,这对中国这边的小说而言,是一种新奇的形式:完全以女性的视角展开,以女性自诉的方式,描绘了她令我作呕的一生。

而这种女性视角自诉的形式,为那些添油加料者,了一个良好的发挥机会。

这个在监狱里出生的女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堕落的,娼、赌、骗、偷、嫁,以及自己的某一任丈夫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兄弟……利用女性视角的优势,将其一步步走向堕落的心理描绘的非常微妙。

再加上许多人喜闻乐见的细节,那种慢慢地堕落的心态描写,无疑是这本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对于第一次的描写,实际上我们也会用非常隐晦的词汇——而那本忠实于原著的翻译者,只用了四个字,女人的最后特权——但另一个版本却用了四页纸和大量的拟声词来描写。

这完全不是原著的内容。但却凭此“洛阳纸贵”。

不过今天在车厢里发生的讨论,非常的有趣。

有人说,故事里的这个女人,简直是人尽可夫。最终却获得了种植园,安享晚生,这不是一本好书。结局应该是烂死在妓馆里。

可也有人反对说,这就像是《水浒》,依着规矩,这世道便没救了。这女人虽然偷、骗、嫁了无数次人,但难道不是因为这是监狱出生的她能改变命运的唯一办法吗?否则一个英国监狱出生的女人,可否有一丝一毫地机会,弹钢琴、说法语、跳舞、穿海狸皮的皮草呢?又是什么导致了她母亲被关进监狱呢?难道她母亲不想好好生活吗?

支持两方的人在车厢里发展到互相辱骂。这让我很难想象,因为一本明显的、应该被严查封禁的、明显过多笔墨于床上和姿势的、下三滥的书,看过后会产生这样的政治学感慨。

本来只是因为书里的缘故,最后发展到了松江府女子因为做纺织自食其力而导致出现的诸多问题。

不过最后他们并没有打起来。

因为有人上来售卖报纸,上面关系到一些期货物价的消息,大家又开始放下分歧,和谐地讨论投机的事了。

看来,赚钱,可以弥补很多的分歧和仇恨。

是啊,中国人刚刚抢走了荷兰人经营了一百多年的殖民地,可不也是转身荷兰人就与中国人合作了吗?

呸,毫无廉耻心的荷兰人。

1月14日。阴。冷。上海。

公使先生并没有得到觐见大皇帝陛下的允许。

大顺朝廷给了一个非常外交辞令的理由:朝廷正忙于日本国将军王的册封事宜。

日本国的幕府将军老了,决定将位子给自己的儿子。按理说这只是他们本国的事,甚至只是幕府自己的事。

但伴随着之前的伐日战争,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大顺帝国并不干涉其内部的问题,但法理上却需要大皇帝的册封。

这与我们的政治体制并不相同,但以我的理解,更像是一位联邦体系内都承认的君主,各藩属国更像是自选的、宗主国不得干涉的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