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赚了,不用承担太多的麻烦事。
实则就造就了朝廷现在一年只能收个两三千万两白银,折合一下白银通胀下的购买力,有没有明朝前期的实物税多都难说。
对比一下可以执行圈地法案、可以保证授权垄断、可以征收各种间接税直接税的英国;对比一下能搞统制经济、能官方把对外贸易和殖民管的死死的法国;再对比一下只管战争、治水,其余在经济方面几乎毫无控制力、土地完全自由买卖、官方甚至管不到法定铸币铜钱和白银的兑换率全凭市场决定——哪个才像是传说中“完美”的“守夜人政府”?
重农学派拿中国说事,不是没原因的。
英国可没说混到便士、先令和英镑的兑换,全凭市场决定。
哪怕是整天被刘钰嘲笑的荷兰,也没混到发行的铜币和荷兰盾的兑换,不走币值,而走自由市场兑换吧?
当然,刘钰的评价是朝廷无能,废物,而不是他们主观上想这么做。
和大顺的“贸易顺差”类似,亦或者和前朝末期的“思想解锢”类似。
不是朝廷做了什么,而是无能到根本不会做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就算知道也做不了什么。
虽然刘钰对大顺朝廷“无能、废物”的想法,一直憋在心里,并未说出来。
但皇帝这些年接触了外面的世界后,自己内心也是有类似想法的。尤其是知道了英国的税收国库岁入,知道了英国的土地税和乱七八糟的各种税能收成什么样后,这种想法也多多少少有所萌生。
相对来说,其实无能的程度没有数据对比的那么严重。
只看白银不对,还得算上两边粮食、布匹等西欧物价革命导致的将近三倍的差异。虽然都是白银,但大顺的20两,和伦敦的20两,真不是一回事。大顺的种种奇葩政策,虽然制定政策的时候根本没意识,但客观上也确确实实延缓了美洲白银带来的世界性的物价革命。
不过,皇帝哪懂这个,看到国库白银收入数据对比,自然胆战心惊目瞪口呆若有所思。
既是这般,皇帝就想着在淮南苏北、苏南地区,尝试种种集权改革。苏南走的是干涉模式、苏北则要走上下直辖模式。
既要这么搞,那么除了要收税,就不得不把乡绅原本承担的一些事,承担起来。
所以青苗贷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总得有人放贷,以度灾年,以备不时之需。
只是,前前前朝的失败阴影,让皇帝内心很是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