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抄家(1 / 2)

明帝国的崛起 九悟 4227 字 2021-08-17

张昭在总兵府大堂里说是明天去遵化县搜查韩家,实际上他下午就带着亲卫们出发。

谁真要信他,那就是见鬼。

三屯营地处三岔口形状的交通要道,背倚景忠山,西通遵化,东往迁安,北至喜峰口。

其主要的日常需求都仰仗于三十余里外的遵化县。明代时迁西还没有县城。所以说永平府(唐山)这里开发不够啊!

人烟稀少。

韩家作为遵化县的缙绅,蓟州镇这里的第一大走私商,在三屯营中除蓟镇总兵阮兴外自然还有些关系。

中午时分就有人快马通知韩家。当然,这份“情谊”也仅限于通知。再多就没有。

真当张大帅是瞎子么?

韩府位于遵化县城中东面,其主宅占地两条街,实力之雄厚可见一般。

所以说真正赚钱的生意都是朝廷明令禁止的。

此刻,金秋正午的阳光洒落在韩府中。粉墙黑瓦间,梧桐的叶子已是金黄。花园里的秋意流淌。

这般美景,昔日在期间徘徊、吟哦的书生、小姐们无心欣赏,一个个都是惶然不可终日。

韩府长子韩梁脚步匆匆的从外面进来,将在庭院里拦着他的妹妹韩芷韵打发走,进到书房中。

书房里的韩府老爷,年约五十多岁的韩良鸣,正颓废的坐在官帽椅中。

“爹,咱们不能坐以待毙。”韩梁激愤的道“他张大帅没有证据,敢抄我们韩家试试?儿子已经派人去将县学里读书的子弟叫回来。家丁们也集合起来。现在就等爹你出去主持大局。”

逃肯定是逃不了的。韩家家大业大。已经在遵化落地生根。

韩良鸣斥骂道“糊涂!你当本朝能称‘大帅’的人都是好糊弄的?里通朵颜的帽子扣下来,读书人三个字顶什么用?

唉…,这都是命啊。为父不该赌的。

你去把聚拢的族人都解散,去找德瑜公为我们家求情。”

韩梁不甘的道“爹…”

韩良鸣摆摆手,“去吧。”

他不敢抵抗。

且心中充满着后悔。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遵化县位于燕山脚下,距离边墙并不远,约二三十里。这里是由蓟运河水系的沙河、黎河冲击而成的平原,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五代后唐时设县。且山区中有金矿。

张昭带着亲卫兼程而来。此时,在遵化县城外的新军营二团一营已经动起来。

新军营二团的队伍东去三屯营,是分批行进。张昭抵达三屯营时,一营这里刚好“抵达”遵化县城外。

遵化县知县和官员们得到张昭的行文,韩家通敌。他们并城中的缙绅早等在县城外的官道中。准备尝试着阻拦张昭入城。

正所谓,兵过如梳,匪过如篦。明代的府县官员可不敢让明军入城。那和土匪没什么两样。

大队的骑兵顺着官道近前来。随后就见一名穿着青色直裰的青年翻身下马。

汪知县赶紧上前,拱手道“下官见过大帅。还请…”身为知县、文官,他要敢向张昭躬身行礼,回头绝对会被士林骂死。

但一个七品知县,面对着手提重兵而来的总督,自称“下官”两个字顺畅无比、态度恭敬。

张昭目光扫过人群,道“汪县尊,让他们都散了吧。传出去影响不好。御史要弹劾本都督在地方上作威作福。”

汪知县忙道“不敢。阖县士绅在此恭候大帅。请大帅息雷霆之怒。遵化县上下谨遵号令,定不叫韩家一人走脱。”

对付里通外敌的家族,肯定是要将其全族下狱。但他们不希望新军营进城。

张昭晒笑一声,“本都督就是信不过你们的衙役。免得坏名声还要落到本都督的头上。新军营入城会秋毫无犯。带路吧!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