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卫星发射中心(祝大家国庆快乐)(2 / 3)

全球制造 二将 4263 字 2021-08-13

掌握了核心技术,而且在国内不存在竞争对手,再加上低廉的价格,国内的机器人厂商以后都能跟着吃肉喝汤了。

这才是真正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苏伊人说完机器人的事情,陈序一看时间,才三点半左右。

先给佟丽莎打了个电话,佟丽莎那边“咚咚锵”的声音很大,看样子是在练架子鼓。

跟她说了声自己去琼省了,然后便带着秘书、保镖赶往了飞机场。

到了飞机上他想到中午跟马华藤聊天时冒出的一个想法,对公司刚给他配的秘书许泽人说“你给我记一下,成立一个海洋探索研究部,再成立一个宇宙探索研究部!”

二十七八岁,长相非常帅气的许泽人,立刻拿出录音笔记录陈序说的话。

“我要的探索部绝不仅仅弄两艘科研船舶、发射两颗卫星那么简单的,我要的是能潜入马里亚纳海沟的深海潜水艇,要的是能勘测海底油田、天然气、黄金钻石矿那样的技术;

我要的是自己能发射卫星,能载人登陆月球、火星、土星,冥王星的技术……”

陈序滔滔不绝讲了足有二十分钟。

直到飞机起飞。

……

中国的发射场数量看起来比米国、俄罗斯的在用发射场都多,但实际上每个发射场的工位都不多。

“发射工位”是指发射区内发射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场地及与发射直接有关的设施。

酒泉、西昌、太原、文昌,四个发射场每个只有两个发射工位,加起来一共才八个。

相比之下,俄罗斯的拜科努尔发射中心有71个发射工位,而米国的卡纳维拉尔角的航天设施分为nasa和空军两部分,有整整47个发射工位。

米国范登堡基地还有有51个发射工位。

换言之,中国四大发射场的工位,包括在用的和退役的加在一起,也比不上美俄的一个主力发射场。

工位少,只能排队等候发射,军事以及科研部门的优先发射,商业卫星只能等着,而国内等待发射的卫星已经排到了2023年。

星海科技这次也是花了一大笔钱买的一个牌号。

要不然起码要等到明年中才能轮到机会。

在文昌发射中心看过卫星发射升空后,陈序跟中心一位叫柏弘亮的负责人聊起了在国内建设商业卫星发射中心的事情。

柏弘亮摇摇头笑道“这个实在太难了。

咱不谈技术、资金这些问题,陈总你知道现在建设商业卫星发射中心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吗?”

陈序倒是看过发射火箭的一些技术难题,他觉得星海如果投入巨资研发的话,问题不大。

不过柏弘亮既然说不谈技术跟资金问题,他一时间还真想不到。

“什么?”

“是发射场的地段!”

“这个有什么难的,咱们国家地大物博,哪里不能建设啊?”

柏弘亮笑道“我就知道陈总您会这么说。

首先你要知道,无论发射载人飞船还是纳卫星,都会面临航区和落区安全的问题。

一级火箭的飞行高度在稠密大气层之内,这意味着它的燃料耗尽之后,会完整地掉落下来。

即使是碳纤维材料制造的小型火箭也是相当巨大的物体,如果掉进人口稠密的地区肯定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还要考虑到火箭一旦发生故障和被迫自毁的可能性。

因此,一级火箭飞行轨迹下方最好是无人区,至少是人烟非常稀少的地区,如沙漠或海洋。

然后咱们来看看究竟哪里合适?”

说着柏弘亮划拉了一下桌上的电子地图,说“中国是一个东部发达、中西部相对落后的国家,这就意味着任何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方完全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