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归有光(1 / 3)

这人听了之后拈着胡须,思索了半晌,旁边披着斗篷的中年人眼睛一亮“这道理没错啊”

他转头道“县丞以为如何”

缀在两人身后的中年人唯唯道“听起来实在有些不可思议。”

“那就让船工去上游打捞,”这斗篷男双目炯炯“看你小子说得对还是不对。”

这三人喊来船只,招呼陈惇也上去,一起摇到三四里外的上游去找,不一会儿就有船工从江底冒出头来“看到了,在这里,快过来捞啊”

不一会儿两只一模一样的石兽被拖上来,和尚们欢天喜地地运走,然而不过一会儿,船工又冒出头来,“底下还有一只”

果然还有一只硕大的石狮子被捞了上来,这一只明显不是庙门前的石兽,和尚们也不认领,陈惇走过去端详了许久,在其底座发现了被水流侵蚀,但仍然依稀可见的三个字。

姑苏陆。

又是陆氏,看来苏州城里,太平有他,不太平也有他,陈惇就道“把这石狮子也拉到庙里去,以后说不定有人认领。”

那长者见江中捞出石兽来,点头称许,目露赞赏之色“果然在上游,你年纪轻轻,却能洞隐烛微,析微察异,真是聪颖绝伦。”

“天下事无不可察,世人心无不可鉴,”尚薇得意地撅起嘴巴来“我哥就是无所不能。”

陈惇轻轻敲了一下她的头,把她赶去了船里玩,才道“让三位大人见笑了,小子不过是偶得其情罢了。”

却见那长者目光幽微,喃喃道“天下事无不可察吗”

那斗篷男似乎知道他说的什么,当即介绍起几人身份来,原来他姓郑名若曾,字伯鲁,号开阳,秀才出身,入了南京国子监成了贡生;而被他称作姐夫也就是穿着夹袄芒鞋的长者,竟叫归有光。

“原来是震川先生”陈惇不可抑制心中的激动“久仰,久仰”

中学时候一篇项脊轩志,让陈惇难以忘怀,“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样隽永淡朴的一句话,悼亡念存,使人长号不自禁。

而归有光一生的际遇也就如他所写“多可喜,亦多可悲”,九岁能成文章,十岁时就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论,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了个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却连连落第,五上南京,榜上无名,其间惨淡经营,寒窗十五载,好不容易在三十五岁那一年中了举人,却八次不中进士,落第而归。

二十七岁岁时,失去了两情相悦的结发之妻,四十岁时,失去了最心爱的长子,仕途的蹭蹬,把这位名扬海内的古文家长期抛弃在荒江僻壤之上。多丧亡,多不遇,如今四十五岁的归有光双鬓斑白,看得到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

“先生,项脊轩还漏雨吗”陈惇问道。

“早些年便不居住了,”归有光缓缓道“如今在安亭江上的世美堂中读书。”

除了项脊轩,归有光还有一个读书之地,便是世美堂。世美堂归有光第二任妻子王氏祖上所居之地,有上百间房子,但后来王家的一个曾孙因为欠了官家的债,就把世美堂卖了出去。归有光就筹了一笔钱,把世美堂买了回来。自此之后,世美堂就成了他的藏书楼。

几次不第,归有光决意出仕,如今担任苏州府的推官,然而陈惇在吴江县遇见他,也是因为吴江县的县令刚出了一件事情,只能挂冠自证清白,苏州府尹便派归有光过来查证,与之同行的就是吴江县的县丞汪良。

“方才见到你聪明洞达,”郑若曾道“如今就有一桩奇怪的悬案,毫无头绪,你可能推敲一二”

陈惇想了想,道“愿闻。”

郑若曾便点了点头,开始徐徐讲述吴江县最近发生的怪案来。

原来吴江县县令名叫李志庠,不久前吴江县有个老农民在田间耕作,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