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三千对七十二(1 / 3)

本以为一声令下,响应如云,结果诸将左看右看,没有一个出来请战的。

徐鹏举当即面子就挂不住了,怒斥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日里厚养你们,不就指望今天这样的危急时刻用得上吗?!”

在徐鹏举的怒喝下,大到指挥同知,小到总旗小旗,还是没有一个主动请缨的。徐鹏举不知道是刚才倭寇徒手接箭那一幕吓坏了众人,只以为是这些人不肯听他的话,顿时暴怒起来,指着手下人的鼻子骂的是昏天黑地。

“他们不肯出战,不过是贪生怕死罢了,”张时彻狠狠啐了一口“这不就是武官的共性吗?”

徐鹏举喘了口气,忽然意识到这话不对,急道“什么意思?”

“当年杨廷和高呼,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于是二百四十余名文官跪伏左顺门,劝谏大礼,虽然没有成功,但国家养了我等士人,我等舍身忘死,以报国家厚养之恩。”张时彻道“国家也养了武人一百五十年,今日就是这样报答国家的!”

张时彻虽然也很惧怕,但这种惧怕比之武人们害怕失去性命的惧怕,就是另一种惧怕,他是怕自己守卫不力,损失自己半世清名,遭受唾骂,晚节不保。跟丢失了名节相比,丢命就不算什么了。

见张时彻如此,徐鹏举一方面暗骂这老家伙也害怕担责任,又不是领兵出战的人,站着说话不腰疼;一方面又对自己指使不动手下人而恚怒“你们平时的能耐都哪里去了?自吹自擂,上比韩信,下比卫青的,能耐大的很,说起你们的老祖宗,当年如何如何——现在呢?你们老祖宗要是看到你们这个模样,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诸将心中都道,要是老祖宗们都活过来,中山王徐达第一个跳出来,把你掐死。

“马武!”徐鹏举干脆点名道“你去!”

“哎呦我的公爷,”马武当即一副哭脸“我手下的卫所缺额严重,说是二千人,实际只有六百……您、您忘了?您修那园子,不还拉去了四百人吗?”

徐鹏举被他一说,脸皮都快要挂不住了,“刘大有!你的左卫刚刚勾去了一千人,是满额的吧?”

“是满额的不错,”刘大有只差没有哭天抢地了“但都是老弱病残,不堪作战啊!”

一连问了七八个,各有各的情况,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个情况,因为大家都不想出去战斗,而这些情况也不是信口胡诌,因为他们说的的确也是实话。

说起来很简单,因为大明一直是世兵制,就是爷爷当兵,孙子也要当兵,子子孙孙都要当兵,籍贯也不会改变,就是军籍。这使国家的守备责任就落到了固定人群身上,军队也基本上成为一个封闭集团,出战作战、提着脑袋出生入死的责任落在固定人群上显然是极不公平的,时间一长就要想方设法逃脱了。而军官又喜闻乐见士卒的逃脱,因为他们可以堂而皇之地侵占逃亡士兵的军饷,名正言顺地吃空饷了。

日积月累下来,卫所军的缺额早已经令人瞠目结舌,缺额人数已经达到六七成,而那些没逃亡的军士也多为老弱病残之辈,是逃了也没有谋生能力的。将这种军队拉出来与倭寇作战,那简直就是笑话。

实际上卫所荒芜、人员缺损都是表象,最致命的是,因为承平已久,军官和士兵的素质都差得惊人,有的世袭将领连马匹都不会骑,连旗帜都弄不清楚,平时和同僚喝喝酒、吹吹牛,能偶尔率队巡逻一次,就算是很尽职了。这一点谭纶做南京礼部主事的时候,耳闻目见,体验最深,讽刺道“比来法令废弛,行伍空虚,各该卫所官兵,大都桀骜不驯,玩钝无耻。驱之戎行,则恍然自失。责之城守,则恬若罔闻。”

让这些官兵上战场,则茫茫然不知所措;让他们守城,就像没有听到一样。

徐鹏举的脸色越来越胀红,他只觉得张时彻的目光越来越鄙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