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得挺不错的,不过,很多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
等第二次家庭会议的时候,据说是谢老太爷夫妻达成了一致。
那就是每一房每年交两百四十两的银子给二老养老。
另外倘若还住在老宅,那么,按照刚需交银子。
倘若不住老宅,搬出去住,那么,每年交五十两银子。
大管家表示,因为不住在老宅,老宅这儿咱也得保持清洁,卫生,保养不是? 保证你们回来祭祖,或者哪天谢老太爷夫妇病倒你们回来侍疾的时候,能第一时间入住。 最后一点,是最为重要的。 那就是三兄弟一次性,每人交一千两银子。 谢老太爷的意思是,三千两,再加上自己和老妻的私已,到时候购买一个小庄子。 这个小庄子干啥用途呢? 比方说,三兄弟给的生活费不够了,小庄子补贴。 他们总不能缺银子了,向三兄弟要不是? 说不定三兄弟都不住在府里。 比方说,他们有生之年看病吃药的银子,从小庄子出。 年纪大了,老看病吃药,总不能老向三兄弟要银子吧? 三兄弟不烦,他们也烦。 最后就是他们夫妻到时候的丧葬费,也从小庄子的出产这儿出。 倘若不够,到时候把庄子卖了,再加上二人的私房,谢老太的陪嫁,想来丧葬费也够了。 谢若宁快速的算了笔账。 本来谢老太的想法是每房交八百两,那么,十年便是八千两。 将来的丧葬费另外,二老的丧葬费大概也是需要五千到一万两左右的。 倘若是谢老太走在前,谢老太爷为了官场,未必会大办,估计三千两也差不多了。 那么,将来,谢老太爷的后事,大概也是在三千到五千两左右。 但是,倘若谢老太爷走得早,谢老太为了向三房要银子,大办是肯定的。 不大办,怎么侵吞银子? 所以,五千两估计是起步,说不定会到八千甚至一万两。 账面上操办白事的银子越多,她私吞的也越多。 她当了这么多年的掌家太太,自然是门清儿。 但是,由于每年八百两的生活费这样写下来,对谢老太爷也好,大伯父和自家老爹的名声也好,就有些妨碍了。 这分家不是说自家人说好就行。 这是要一式五份,让族长和族老,或者族里的公证人们签字画押。 然后三房和谢老太爷夫妇各留一份,还有一份是要送到族里去存档的。 万一哪一房的人,或者是谢老太爷夫妇哪儿,没了协议,将来可以调取。 万一要告上官府,也是以存在族里的那份为主。 所以,族里到时候肯定是瞒不住的。 可现在不同了。 在协议上的,只有两百四十两。 至于五十两的房子看管费,一千两购买庄子的费用,全部不会写到协议上。 这样一来,父子几人的官声那是保住了。 其次,老两口的生活也是能够保证了的。 这方法是谁想出来的呢? 肯定是谢老太爷。 谢若宁偷偷的看了眼坐着的祖父,心里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