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情势,朝廷可传令阿史那思摩率部于漠南,定襄广阔之地设立牙帐,使其部落族人于此休养生息,将靠近北面侵占的领地归还薛延陀部,如此、两部族人各安于族地,而戈壁以南自古有诸多民族放牧,此次契丹骑兵于此地,想必也是害怕突厥部占据此地而影响部族的生计,臣以为,戈壁以南当维持往昔之状,使各族皆有于此放牧的权利,休得为一家所用,至于朝廷顾虑大唐边塞的安危,以为有缓冲之地可高枕无忧,此想法,臣认为大错特错,想事物有诸多的变数,使突厥部于此既可为大唐之屏障,谁又敢保证突厥部不会因利益成为少数民族势力入侵大唐的先锋。应对危机,朝廷需要做的,不是寻求外力的帮助,而是得靠自己的实力,所谓;求人如吞三尺剑,靠人难如登九天!一个国家,当有自信不惧任何势力,如此国朝方能经久不衰,世代相承。”
秦文远此话除了将戈壁以南的复杂情况言明,同时将事物的两面性阐述清楚,正是于战略的层面分析朝廷应该注重的事宜而非事事想着投机取巧。
朝廷中自有不少有识之士,闻秦文远之语而为自己对朝廷应对危机没有建设性的想法感万分羞惭。
有平章事、谏史大夫魏征出列说道。
“老夫等闻齐王之语方知对处置军政之事的浅薄,齐王所言国家当有自信,老夫以为此语才是国朝应该专注的重点,是啊!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如是没有自信,如何能应对不测的风云,而自信源于实力,是也;国家的重心当发展民生、军事,使国力强盛为主旨,而于外族势力事务,国朝不必过多干涉,即便是发生动乱,只要不危及大唐本身利益,何不效渔翁坐收鱼利呢?”
魏征话落,顿引起殿上诸多大臣的喝彩声音。
李世民此时方知一意孤行支持突厥的谋略有诸多考虑不周的地方,双目扫视殿上诸臣,待喝彩的声音平息后开口说道。
“朕允准秦文远所奏应对少数民族势力之策略,着新科状元,太子东宫詹事杨继兴为朕之使节出使突厥、契丹、薛延陀等部传达朕意并行安抚。”
李世民口谕,自有中书令照旨遵行,行文调杨继兴往漠南之地出使诸部落并相机行事。
皇上此口谕估计远在漠南的阿史那思摩做梦也未曾想到会是这般结果,早知如此,何不按齐王军令使突厥部照令施行,也不致于使部落族人往漠北迁徙使族人人口急剧减少。
……
处置好突厥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事,李世民再是提及往“泰山”封禅的相关事宜使诸位臣子再议。
“泰山”封禅之事,说起来已然是朝廷议论很久的话题。
早在大唐贞观五年便有诸多朝臣上表皇上往“泰山”封禅,使此事成为大唐诸多臣子议论的主题,而那次的提议,却是被魏征拿命相谏而使其搁置。
列位看官容小的闲言数语:这封禅之事纵观历史,其实也只有数位君王得以成行,而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帝王之一,李世民却是因诸多原由,致死也未能达成他心中的这个宏愿,成其为他帝王任上最大的遗憾……
“泰山”封禅之事,自古为帝王的最高荣誉。
于此事,其实并非每位帝王皆有此信心,有底气去“泰山”举行如此重大盛典,历史上也只有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五位皇帝亲临“泰山”举行封禅大礼。
大唐贞观年间,大唐国在李世民的强力治下,内外可算得政治清明,尤其使内政施行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任用廉史等励精图治的国策,使大唐社会呈现出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定局面。
如此的安宁局面之下,作为“天可汗”的李世民如何不想往“泰山”行此等大典呢。
鉴于前两次有大臣提议此事皆被群臣反对,李世民此次下定决心便是有臣子再予反对,那怕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