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被秦晓乐用奔袭的方式大败,使吐蕃军兵力损失近十万,粮草、牲畜、军械更是无数,吐蕃数战失利,旋即陷驻扎吐谷浑的另一支有大约三万兵力的吐蕃军成了孤军,随时有被唐军消灭的可能。
噶尔·钦陵接报吐蕃军惨败,唐军约有十多万兵力,领军将领乃秦晓乐的消息后,顿时不从容了,他深知这位唐军的年轻将领可是比薛仁贵难缠得多的人物,此人行事无迹可寻,善于带兵,其麾下的金吾卫乃是大唐的精锐,如今领兵十多万应对吐蕃,怕是大唐朝廷此次下了重创吐蕃,收回失地的决心。
这位吐蕃杰出的军事、政治家,接报各处传来的军情,召集麾下主力部队的将领,于中军帐挂着的地图前,分析秦晓乐率部攻击吐蕃驻军一连串的军事行动,发现就是一个“快”字,每战决不拖拉,更不恋战,达到目的便迅速撤退,转战另一战场。
看清秦晓乐率军行动的轨迹,噶尔·钦陵大叫一声:“不好!”
旋即对身边的将领说道。
“驻守吐谷浑的三万军危矣!”
谋士噶尔·赞鲁获悉弟弟噶尔·索伦战死的消息后,因一直沉于弟弟死亡的悲痛中,除了对唐军的仇恨,早已失了平日对军情的敏锐,此时闻得大帅惊叫,接着听说三万吐蕃军危险的话语,赶紧收拾悲痛的心绪,一旁说道。
“大帅此虑因何而感?吐谷浑驻军乃我吐蕃精锐,占尽天时地利,不至于因我军暂时失利而影响军心,被唐军围歼吧,军报大唐有十多万军,下官以为言过其实,如是唐军主将徐晓乐麾下有如此多的兵力,怎会行以偷袭一地,迅速转战的策略,大可率军与我吐蕃正面交战,这才是大唐军中将领一贯的作风,是也,下官猜测,徐晓乐麾下唐军不会超过五万之数,自然不敢与我吐蕃二十万军正面交战,所以才行各个击破、袭扰我军的策略。”
别说这厮的猜测倒是有些准确,也算得是吐蕃国不可多得的谋士,可惜、他不知道的是徐晓乐的性格,并非是那等循规蹈矩,自信而又自大的唐军将领,所以,他漏算了秦晓乐领军的思想,对于战场情势的把控,不会呆板更不会墨守成规,而是根据敌我态势,在毫无规律之中灵活地运用使军的战术。
闻听得噶尔·赞鲁之言,吐蕃大帅噶尔·钦陵再是仔细看图,心中终是不宁,于谋士对情势的分析半信半疑,一时拿不定使军驰援吐谷浑还是传令吐谷浑驻军退回乌海的主意。
便在此时,又有军报呈上,却是秦晓乐所部占据大非城、夺下大非岭,击杀噶尔·钦陵麾下爱将尼雅·旺,俘虏二万吐蕃军的消息。
获悉此噩耗,噶尔·钦陵身子突然晃动起来,差点摔倒,好在被身边将领扶住,却是一口鲜血喷出,大声呼道。
“痛煞我也!”
噶尔·钦陵急怒攻心致使喷血的情形,吓得殿堂中一干将领扶他坐下后,大声呼唤随军郎中前来侍候,却被他挥手制止。
待稍许歇息,心绪平定,噶尔·钦陵传令使驻守吐谷浑的三万军回撤往大非川一线待命。
随后,噶尔·钦陵留下三万军驻守乌海、河口两地,亲自率近五万吐蕃军往大非川汇合从吐谷浑撤出的兵力,他是欲想让唐军,再次兵败大非川。
乌海城中吐蕃军调动军队的动静,被甲头儿布于此处的眼线很快发现,迅速将此军情禀报头儿得知,而往吐谷浑传达噶尔·钦陵军令的数名吐蕃骑士,却是被甲头儿麾下的斥候营军士于途中击杀,并搜获使吐谷浑驻军往大非川待命的军令。
甲头儿获悉如此重大军情,急报徐晓乐得知。
秦晓乐看过吐蕃元帅给驻军的军令,听甲头儿禀报重大的吐蕃军情,速召集众将军议。
“吐蕃元帅噶尔·钦陵欲结集兵力于大非川阻截我军对乌海的攻势,使驻守吐谷浑的三万军往大非川待命的军情被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