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徐州见闻(2 / 3)

驿站恐怕一年到头也就是够成本而已。

只是小二、掌柜的比较佛系,服务上一般般。大部分的事情都得自己动手,想加饭了自己动手,想洗澡了自己打水去烧。

翌日一早,徐庶交了三十文房钱,三文草料钱,骑马就进山了。

现如今正是春天农忙的时候,这山里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路好,全都是能通马车的夯土路。

第二印象就是马车多,牲口多。

许多的农户用牲口拉着架子车,来到山坡上的沙土地开始种庄稼了。

插的一种秧子,想来这就是所谓的红薯了。

马车、牛车、毛驴车、骡子车很普遍,只有少量的农户采用人力的独轮车。

徐庶把长剑、包裹挂在马匹身上。过去给地里给农户帮忙。

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正和他的儿子种植红薯呢。

“老乡,咱这地这么贫瘠,这红薯一亩能产多少斤呢?”

“听你这口音不像本地人啊。”

老乡还挺警惕,徐庶拿出小铜牌:“我不是坏人,是衙门派下来了解民情的。”

“噢,原来如此。”

“我家只有十五亩山地,种了两年红薯。去年冬天给孩子娶了媳妇,建了房子。要说咱们山区,最好的庄稼莫过于红薯。天旱天涝都能收些,这样的地一亩八千斤左右吧,比平原好地差远了。”

“除了种红薯,还种什么?”

老农指了指下面一块碧绿的土地:“看到没,种了半亩土豆,够我一家吃好几个月的。”

徐庶很好奇,红薯才开始种植,土豆竟然都已经长到一拃高了。

“官府安排的非常有道理,每年五月份是蝗灾的高发季节。大家随时观察着,发现有蝗虫,立刻晚上点火灭蝗虫。万一要是灭不了,蝗虫就呼啦一下把庄稼吃光了,小麦颗粒无收,其他的粮食也够呛了。”

“早听闻徐州蝗虫多,果不其然。”

“但是土豆没事,土豆生长期短,五月份的时候基本生长成了,挖出来就是正常产量。够吃好几个月的,地里再补种夏粮,受些影响,但是不碍事。”

土豆的吃法很多,也很管饿,度过饥荒这是没得说。

徐庶真心夸赞:“吕大人这几种新作物造福了天下百姓,当真厉害。”

“那可不,基本没个村都有六谷庙,我们农户,每年开春和收秋的时候都要去祭拜。土豆、红薯、南瓜,让人吃得饱了,花生让人吃得好,有油料吃,有草料养牲口。棉花,让大家能穿的暖和,不至于冻死。辣椒,让大家能吃上菜。”

徐庶跑过去看看,小庙不大,供奉的是土豆、玉米、花生、南瓜、棉花、辣椒。

庙旁边还有碑文,写的是吕布见天下百姓困难,从海外仙山,历尽千辛万苦引进了这六种作物,希望世人都能吃饱穿暖。

继续前行,山间有块平整的地方,有个稍微大点的村子,过集市呢。

摊位也不是那么多,几家卖衣服的,卖农具的,还有些卖菜的。

过冬存放的萝卜白菜,家里晒的腊鱼腊肉。

尤其惹眼的是竟然有三个猪肉摊位,旁边还有两个大锅羊汤。

细问之下,猪肉才四文钱一斤(汉斤),买肉的人也很多,来来往往的。

不过旁边羊肉要贵的多,生羊肉十五文一斤,熟透的三十文一斤。

徐庶不差钱,旁边大锅羊汤,要了一斤羊汤,满满当当一大碗,一文钱两个的大煎饼随。

徐庶就纳闷了,许都附近,猪肉要十文钱一斤,这里怎么如此便宜。

徐庶一边吃羊肉,一遍跟旁边的人攀谈。

“咱们这猪肉为什么这么便宜,才四文钱一斤。”

“一听你就是外地人,咱们这山里穷,三年前官府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