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马鞍山冶铁厂(2 / 3)

铁船紧要,要铁。

二炮局还没张嘴,兵仗局、科技局又开始瓜分,等轮到二炮局时,铁已经不多了。要不是二炮局事关火器制造,皇上又经常到后湖钓鱼,估计二炮局的那一份都被瓜分了。

事情查来查去,并不是谁的问题,而是大明铁产量跟不上的问题。

朱允炆揉了揉眉心,对这个问题也有些头疼。

大明要建造基础工业,就必须有大量的钢铁作为支撑,可偏偏大明的钢铁产量增幅有限,跟不上日益增长的需求,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

想想也是,一艘纯铁船,足够制造几十门神机炮了,加上蒸汽机及其配套,吃下的钢铁可不在少数。

此外,军队推行火器化改造,新式火铳大量生产,神机炮、虎蹲炮大量生产,这些都需要铁来支撑。

需求一下子增长了十几倍,可铁矿开采量、冶炼量却只增长了三倍,实在是没办法。当库存耗尽,全都依靠新开采、新冶炼补充时,钢铁不足的问题立马暴露出来,成为了水桶中的短板。

前些日子,匠学院找到了新型的开矿办法,借助小型蒸汽机动力,实现快速打孔,通过合理布孔,填充火药的冲击力实现铁矿开采,效率确实增加许多。

这种办法如今只应用于几座完全由朝廷控制的铁矿之中,毕竟火药不能外流。可以说,铁矿开采已经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冶炼环节。

就在朱允炆发愁不已的时候,马鞍山冶铁厂的郎中送来了一封奏折,正是这封奏折,让陷入困境之中的冶炼问题得到了解决。

七月初,朱允炆与刚回京的工部侍郎宋礼、二炮局胡元澄、匠学院院长公输巧乘蒸汽机船出京,前往南京上游的马鞍山冶铁厂。

百余里的路程,对于几次改进后的蒸汽机船只而言,只用了两个时辰便已抵达。

马鞍山冶铁厂建立虽然只有两年,却聚集了大量有经验的冶铁匠人,是工部直接控制、直抓的大型冶铁厂,其主官是工部虞部的郎中,副手为员外郎。

郎中名为马望,员外郎为刘麟,马望是科举出身,国子监结业,善于组织,善于管理。刘麟是冶炼匠人,年仅二十七岁,却已成为了马鞍山冶铁厂的主官,其父亲、祖父,都是冶炼匠人,深得传承。

守卫拦住了朱允炆等人的去路,马鞍山冶铁厂闲人免进。

没办法,一个个朴素打扮,也不像是官。

宋礼拿出了腰牌,工部侍郎的通行证还是很管用的,军士不敢阻拦。

朱允炆看向远处的高炉,指了指:“直接去那里看看吧。”

宋礼、胡元澄、公输巧等人自是应从。

汤不平护卫在侧,行过二百步左右,至一冶炼厂区,有栅栏防护,军士值守,验腰牌出入。

朱允炆很是满意,无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管理森严一点也好,毕竟是朝廷寄予众望的冶炼基地。

勘验身份后,朱允炆一行人终进入内部。

此时马望已得到消息,匆匆赶来,原以为是礼部侍郎来了,定睛一看,直接跪倒在地,我的乖乖,不就是上了一封文书,怎么还惊动皇上了。

“起来说话。”

朱允炆抬手。

马望笑着起身,站立一旁,丝毫不见紧张:“皇上可是为了那大鉴炉而来?”

“这一看就是国子监出身。”

公输巧笑着打趣。

胡元澄、宋礼连连点头称是。

纯碎科举出身的官员见到朱允炆,不是诚惶诚恐,就是先拍一顿,像是直入主题,目的性很强的,多数是国子监磨出来的。

国子监的监生都清楚朱允炆的性情,皇上不喜欢弯弯绕绕,直入主题,大家都节省时间。和朱允炆打交道与和官员打交道,是两码事,需要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

“公输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