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一副重甲走了过来,丢在地上,脸色阴沉地说:「找匠人问过了,这些重甲并非大明工艺制造。」
「不是咱们的?」
徐辉祖、谭渊震惊起来。宣青书走上前,仔细看了看铠甲,皱眉说:「这铠甲倒是眼熟得很。」
刘启夏哼了声:「没错,是很眼熟,这是帖木儿国的重甲。」
「帖木儿国?」
徐辉祖脸色微微一变,沉声道:「难道说哈里暗中支持鞑靼,他难道不畏惧大明吗?」
朱棣缓缓而来,众人纷纷见礼。
看着帖木儿国的重甲,朱棣轻松地说:「这件事不是哈里所为,帖木儿国想要进入瓦剌或鞑靼地界,都需要经过西疆行省,如此大批重甲,西疆行省的军士断不会允许他们进入。何况哈里一心想要恢复帖木儿国的国力,有一批重甲自会珍藏起来,又怎么可能会给鞑靼所用?」
徐辉祖想想也是,这就不是千里地的事,而是五六千里的事,不是简简单单能做到的,再说了,哈里这样做也没任何好处,一旦被大明发现,撒马尔罕就成了大明撒马很欢的地方了。
「那这一批重甲如何解释?」
谭渊问。
宣青书想到一种可能:「这该不会是六年时缴获而来的帖木儿军士重甲吧?」
朱棣重重点头:「没错,这正是建文六年缴获的重甲。至于是谁将重甲运出大明,交给鞑靼的,相信本雅失里、阿鲁台会告诉我们答案。这并非眼下最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立即启程,兵发北海!」
「北海?」
徐辉祖有些惊讶。
朱棣严肃地点了点头:「鞑靼将部落迁移至了北海,想要将其部落一网打尽,我们就必须北上。现在还没袁岳军队的消息,这小子估计是抢我们前面去了!眼下最困难的,莫过于过冬衣物不足。」
这次战争毕竟是准备时间有限,资源调动有限,加上想着秋日结束战争,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草原上过冬的问题。
眼下天渐寒,又要向北,就必须考虑过冬的问题了。
徐辉祖低头看了看地上的重甲,缓缓地说:「咱们不缺过冬的衣物吧,有那么多羊皮羊毛,临时赶制一批冬衣还是没问题的。兀良哈是袁岳的功劳,鞑靼这里的功劳不能让给他,我们需要抓紧才是……」
金陵,武英殿。
朱允炆收到了南洋水师与旧港宣慰司的捷报,审视着舆图,见整个苏门答剌半岛已全部在明军控制之下,终松了一口气。
不管过程是否正义与否,不管杀戮是不是多了一些,战略大局达到了,那就是正确的。
马六甲海峡太过重要,扼守东西海道,是抵御即将崛起的西方的桥头堡,也是大明进入西方海域的基地。
南洋建设需要提上日程了,只靠着一卫之兵与水师是不够的,多弄点军士过去才行。
解缙、杨士奇将沙盘之上,南洋中的黑色旗帜撤了下去。
杨士奇看向南洋方向,交趾算是大明在南洋的后盾,渤固如同海上花园,而苏门答腊则是前沿据点,唯一有点美中不足的是,占城国实在是有点碍事。
占城国虽然面积不大,但位置都是紧要的,不仅挨着海,有极为出色的天然港口,还有广袤的河州之地,稻谷一年三熟,产量比交趾还多……
只是,现在没有收拾占城国的借口。
朱允炆也没有急着扩张,看着沙盘中的南洋位置说:「我们在南洋的力量还是薄弱了一些,朕以为,可调两至三个卫的军士前往南洋。」
解缙自然是支持:「眼下海洋带来的利益颇多,加大卫所部署是理所当然的事。
」
杨士奇深深看了一眼朱允炆,缓缓地问:「陛下,臣听闻皇室储备了海量的丝绸,不知是否为真?」
朱允炆坦然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