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吴潜得罪贾似道(2 / 3)

木匠王爷 飘云千里 3202 字 2022-01-21

粮草和辎重补给随时可能被切断,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民众又饱受折磨,易激起民变,导致盗贼流行。

吴潜反对轻易用兵,但赵昀一意孤行,派兵进入中原故地。后来果然如吴潜所料,宋兵溃败。 吴潜又应诏上陈九事, 因为太过直接,他得罪了丞相郑清之,不久就遭到弹劾,改秘阁修撰并罢奉千秋鸿禧祠。之后他任太常少卿、知镇江府事。吴潜奏请减小斛斗的容量,减免租税,让民休生养息等十五事。由于之前直言上谏反而遭贬,吴潜萌生退隐念头,他五次请辞,都未能得到允许。

丞相郑清之提出用"计亩纳会"的方法回收会子,袁甫建议朝廷只向官户和寺观征会。吴潜连奏急疏反对征大户,他说这一方法是剜心肉以救眼创,拨根本以扶枝叶, 纵然纸币可以升值,但是大户官家和寺观也会因为损失而对朝廷不满,加深矛盾。

窝阔台派三路大军攻宋,对襄阳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吴潜预到形式的严峻性,他以督府参谋官的身份向赵昀写了一篇长疏《论和战成败大计,襄宜急救,备不可缺》,指出襄阳危在旦夕,根据以往的经验,双方和议就指日可待,求和则遗害无穷,所以他反对议和,建议朝廷大力支持魏了翁督府。

吴潜到采石谒见魏了翁,魏了翁有感于吴潜的才能,上奏请求让吴潜暂时留在幕府,协助自己。魏了翁奏请得以通过,吴潜转赴九江,留在魏了翁的幕府参谋军事。因为赵昀之子早逝,国无储君,吴潜上奏请赵昀养宗室子弟为儿子,从而稳定人心。

嘉熙元年正月,吴潜代理兵部侍郎并兼检正。 这年夏,吴潜奏请急救襄阳,又要求朝廷须大力支持督府。但是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合理建议,致使蒙古军突破京湖防线,攻克襄阳,湖北九郡相继陷落,蒙古军直逼江陵,饮马长江。 吴潜组织义军,夜渡长江,协同攻击蒙古军,蒙古军只得引兵北还。 后来他改任知

平江府,上奏请兵部调拨粮款,派遣福建民船,招募精兵,防守江海要塞。

嘉熙二年,吴潜任知太平州、措置采石江防、淮东总领财赋。他提出国家财力要"放水养鱼",反对竭泽而渔。 接着他代理户部侍郎,知镇江府。提出要团结江淮民众,就要用知晓地情者。在宋蒙交界,他组织民丁壮兵进攻蒙军营寨,屡屡获胜。在浙江沿海地区,调度屯边水兵,积极应对倭船行动。在嘉兴,吴潜严禁私铸铜钱流通,积极以官铸铜钱收兑贬值交子,限制发行额,屡获成效。

淳佑元年, 吴潜进工部尚书,改吏部尚书兼知临安府事。他再三推辞,赵昀不允。次年,吴潜再次建议在皇族中慎选太子,及早培养,以安人心。赵昀欣然采纳,让吴潜兼侍读经筵,授华文阁学士、知建宁府。台臣言吴潜在建宁府有三罪,于是赵昀下诏夺职,贬吴潜为提举南京鸿庆宫。

淳佑六年,吴潜转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改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封金陵侯。淳佑九年十二月,吴潜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开始参与朝中最高机务。郑清之死后,朝廷任命谢方叔为左相、吴潜为右相,但两个丞相之间权责不明,遇事推诿。 这让赵昀对谢、吴二人并相有所担心,故而以御笔告诫谢、吴二人及其他宰执,不要出现朋党交争的情况。

仅上任两个月的吴潜推辞整顿楮币的任务,奏请让谢方叔总管此事,徐清叟、董槐协助,他自己只管跑腿做事,不负其责。谢、吴二人的矛盾因言官弹劾而明朗化。李伯玉弹劾萧、谢没有成功,反倒使自己和吴潜被罢免。吴潜被罢免后,居在宣城响山,种竹筑堂,吟咏自适,与词人刘震孙相唱和。

宝佑四年春,吴潜以观文殿大学士授沿海制置大使、知庆元府。吴潜在庆元三年,勤政爱民,兴修水利。订立《义船法》,广征民间船舶充作战船。修洪水湾塘三坝,外泄江潮,内增官池蓄水,为阻隔江河之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