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人心不一(3 / 4)

自立,想要摆脱“献帝”在名分上的压制,但此刻理智却还是让他赞同甘宁,和大部分人的看法。

此时自立,言之过早也。

只不过,这些王政并愿意对外人而讲,即便郭嘉极得他的赏识,极受他的看重,即便郭嘉入了系统,王政也不想将自己的心底彻底坦诚。

所以听到郭嘉的疑问后,王政也只是摇了摇头,没有直接回答。

“那主公是在想什么?”

王政想的自然是祢衡的分功之论了。

祢衡提议文武各半还可以理解,建言张昭为首功也可以理解,但是最后把功劳大部分归功到徐方的身上,却委实有点过于徇私了。

要知天军今年数场大战,虽然攻伐北海的灭国之战,动用的兵力规模最大,但若要说最重要的一场,其实还是击败孙策。

此战不仅消灭了一大强敌,令未来的东吴胎死腹中,其后夺取九江、庐江二郡这般顺利,也是因为在这一战让王政提前在扬州安插了人手,埋下了钉子,更获得了袁术的信任。

哪怕其他人不清楚孙策未来的成就,相信也能看的出来九江的价值之大,不仅幅员疆土,民生富庶胜过北海,要地位置的战略意义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祢衡难道这一点都看不出来吗?

祢衡难道不知道单论这一战,徐方起到的作用其实不大么?

若以徐方为今年武将首功,如何令人心服?

如果说祢衡不提吴胜是因为两人素来不睦的关系,那么为何不举荐黄忠呢?黄忠不仅三场大战皆有参与,尤其孙策一役中更是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啊?

这一点实在让王政大感疑惑,再联想之前,祢衡建议王政娶糜贞为妻,虽然说起来合他心意,但这个人选由祢衡的口中而出,其实也是极为突兀的。

想到这里,王政仰望苍穹,心绪纷呈,神情变得肃然起来。

祢衡同样入了系统,忠心上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潘章之事早就证明了,有忠心不代表无私心,王政执掌权柄掌日久,不可避免,甚至可以说是不由自主地,便会对所有臣下的风吹草动生出怀疑与警惕。

这就是权力所带来的影响。

或者说是...

腐化。

......

另一边。

出了宫殿之后,祢衡、陆绩、黄忠等人分道扬镳。

说起来祢衡来寿春的时日也不短了,与黄忠、陆绩等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互相之间也不算陌生人了,只不过他自恃是王政旧臣,功劳高着,面对吴胜这等主公总角尚且不屑一顾,自然就更看不起陆绩这些降官了。

他看不起陆绩、顾雍,其实人家也不想搭理他,陆绩等人都是刚刚加入王政麾下,此时风向都没看清,自然也不会轻易与王政的近臣太过亲近,以免引起王政的猜疑,因此对祢衡也是有些敬而远之。

至于黄忠魏延等武将,之前本还会在见面时客客气气地喊一声“祢先生”抑或是“祢司马”,今日却是再也懒得给什么好脸色了,一出宫殿当即纷纷上马,扬鞭驰去。

他们可以这般随性,陆绩却是不能,出了殿门,临行前不忘对祢衡作揖一番:“久闻祢公大名久矣,今日殿上议事,果见超卓不凡,公之言字字珠玑,动中肯綮,实是正合当下,在下钦佩不已。”

听到这话,祢衡瞥了他眼,矜持地微一拱手,权做回了一礼:“既为人臣,自当为主上排忧解难,此是衡分内之事,何劳阁下这般称赞?”

他抬头看了看天色,道:“快中午了,在下还有些事务处理,便先行一步了。”

说着也不再看陆绩一言,反而深深望了眼他后面的顾雍等人,旋即径自跨马扬鞭。

“祢君慢走。”

直到祢衡的身影渐渐走远,陆绩才将微微躬下的身子重新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