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不在一个位面了(2 / 3)

资挤占掉的运力,原本可是要分配到运输军火弹药和粮食补给上的。现在这些东西,是不是又要额外安排车辆运输?

嗯,一整套繁复的计算和统筹工作全部做完,大概测算出还需要新增多少车辆,整个事情这才只能算是看到了结束的希望。

整个过程一开始只是准备给一种军用汽车增加一点儿防护钢板罢了——最后一个国家要为这些防护多储备超过1万吨的汽油。

平时管理这些储备,找储备的地方,让这些汽油保持在能用的状态……新一轮的计算又开始了。

问题是付出这样的代价究竟能够获得什么样的优势:战争可不是斗兽棋,你的卡车比别人的卡车更坚固更安全,究竟有没有实际意义。

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提升战场上每一个武器,每一个士兵的生存能力是技术人员为之奋斗的目标,他们希望减轻伤亡,增加每一个单位的战斗力。

可在真实的情况下,大多数时候战场上遇到的情况是复杂而且不可预测的。如果你的步兵遇到了敌人的坦克,难道就不作战,直接投降了吗?

其实不是的,多数情况下,哪怕没有任何反坦克能力的步兵遇到敌人的坦克,也会力所能及的迟滞敌人的进攻,阻挡敌人前进的。

说的扎心一些,你就是只有一把匕首一块砖头,也要上去和敌人的坦克试一试,这是一个军人的责任!

所以许多时候,技术人员的努力都得不到回报。他们绞尽脑汁弄出来的东西,在战场上不能说是毫无用处吧,也只能说聊胜于无。

你看,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技术人员终于把坦克正面的装甲增强到了等效一米以上的匀质钢,可突然间发现攻顶弹药满大街都是了。

装甲厚重的坦克面对的不再是该死的敌人坦克打出来的穿甲弹,它们要经受的是无人机和单兵巡飞弹和反坦克导弹的挑战。

费尽心机堆砌了装甲的车辆遭遇的也不一定是敌人的突击步枪和轻机枪扫射,很有可能是一门放平了扫射的40毫米口径防空机炮。

在综合考虑之下,相关决策者一般情况下就会进行取舍,最终得出一个比较折中的选择方案。

事实上在二战和二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各国都并没有在运输车辆上增加装甲的打算。

只不过后来灯塔国开始在世界各地充当起了警察的角色,部队越来越强调轻量化,士兵经常需要乘坐运输车辆机动,这才开始重视起运输车辆防护来。

说白了基本上就是在拿运输汽车当装甲车用,而因为对手的重火力严重不足,装甲车又被用来代替坦克的作用。

这就是所谓的斯特瑞克旅的由来:欺负幼儿园小朋友们连像样的反坦克导弹都没有,所以可以肆无忌惮的用薄皮大馅的装甲车来欺负人。

可惜随着近年来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因为军火贸易变得越来越凶狠,灯塔国自己也不得不开始放弃轻装部队,重新捡回之前看不起的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

唐军是不需要走这条弯路的,因为唐军一直都是按照大陆军的标准在建设自己的主战部队。唐军从未放弃过重型武器装备的研发和部署,陆军部队的指挥官也非常重视装甲车的运用。

是的,大唐帝国从未想过用悍马一类的运输车来替代装甲车的作用,在唐国的指挥官眼中,运输车就是运输车,装甲车就是装甲车。

在吸取了德三与毛熊的经验教训之后,结合了兔子的理论,唐国分别发展出了履带式装甲车和轮式装甲车量大车族品类,满足了部队的机动防护需求。

这些武器装备比起往吉普车上焊装甲可好用太多了,同时这也为将来大唐帝国的自行火炮和其他功能车辆提供了足够多的底盘选择。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