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理上说,皇帝巡幸国土,属于是非常正常的事。而且,还能落得一个体察民情的美誉。
但是,今上却是有些不放心。
万一是说万一,有人趁这机会图谋不轨,巡幸岂不变成了自掘坟墓?
皇帝迟疑了一阵,最终还是摇了摇头。
苏皇后见状,便开始了自己的分析。只不过,她的话题切入点扯得有点远。
“陛下,您觉得本朝的内阁制度如何?”
“客观来论,此制度堪为历史上最完善、最严谨的决策方式,没有之一。”
给出评价后,皇帝又细说道:“内阁独有的票拟制度,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个别人的一手遮天,而内阁的换届制度,也避免了势大权臣的出现几率。这种规则对于政坛来说,非常得利于稳定。”
皇后笑了笑,道:“其实还有一点,陛下没有说明。”
“哦?哪一点?”
“内阁制度的应用,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天子的政事压力,同时也提高了朝廷布政和施政的运作效率,堪为史上独创。”
这可不是瞎编胡谄,说得确为事实。
内阁在经过了票拟之后,会把甲乙丙丁等不同的优劣选项,直接呈到圣案之前。而皇帝,只需大略一观,朱笔批红即可。
这种对比性的选择题,是个人都能抉择的来,即使选不中最佳选项,也不会任着性子随意胡来。因为,内阁成员早就把那些胡来的选项撇在票拟之外了。
可以说,只要内阁不解散,即使皇帝一年不上朝,国家都可以有序不乱地运行。
这,就是内阁制度的独特优越性。
也就是说,只要内阁运作正常,巡幸南洋就是行得通的。
甚至,可以完全抛去后顾之忧。
皇帝闻言咂了咂嘴,但依旧还是一副不太放心的模样,那丝多疑的小心思,完全跃然于脸上。
就因为这?
皇后笑笑说道:“陛下,在这朝野上下,您就没有一个可以相信的人吗?”
天子断然地摇摇头道:“所谓忠心,不过是诱惑力不够罢了,只要有足够多的利益驱使,任何人都会动摇信
念。”
然,话音一转,他又喃喃道:“若说真存在可以勉强可信的人,似乎也只有那些无后的阉人了。他们无家无室,只懂得忠于主子,极少胳膊肘子往外拐。或许,也只有像他们这样的奴才,才可以稍作轻信。”
皇后笑了笑,却是没予作答。
但是,她那嘴角处的赞许之意,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皇帝见状,畅然一笑,道:“你还别说,朕还真琢磨出来一个可行的好对策。”
“什么对策?”
“莫急,且听朕细说……”
按照皇帝的观点,他若真的外出巡幸、长期不归,最是担心的乃是内阁大臣们趁机弄权。
也就是说,只要能压制住了内阁成员,政坛就不会出现动荡。
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创建出一个可以制衡内阁的人或者机构。而这个机构,必须要绝对地忠诚于自己。
若此得以实现,自己不就高枕无忧了吗?
以此方针为鉴,皇帝琢磨出了让宦官代替自己行使决断权利的上佳之法。
上佳?
是的!
他认为,此法无懈可击。
为了防宦官们乱来,可将此权利一分为二。
其中之一主管御笔,称之为是秉笔太监;而另一人则主管玉玺,称之为是掌印太监。
这两个人互相监督,互相配合,只有在彼此皆无异议的情况下,才能完成票拟后的批红。
完善吧?
几乎没有半点纰漏。
“陛下心思之缜密,古来明君皆要望君项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