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马铃薯、玉米同煮,加入卡疆粉后制成辣味卡疆小龙虾。
小龙虾属于典型的入侵物种,生存与繁殖力都是“杠杠的”。很快从南京的湖泽出发,顺着长江水域,小龙虾的子子孙孙到达了长三角的农田边与池塘里。
但最开始没人把小龙虾视作口福。把小龙虾从鹰酱带到华夏的脚盆鸡人,便把它当作牛蛙的饲料。田间地头出现的小龙虾,偶尔被人们拾回去盐水煮食,烹饪过程中复杂的清洗工序往往把人们食用的热情打消了一半。但归根结底,最开始遇冷的原因在于小龙虾的正确打开方式还没有被发掘。
有的人甚至一开始传言,小龙虾是用来处理尸体的,加上它本身生存能力极强,在臭水沟里,稻田里都有分布,生存环境很差劲,加上一些不好的传言,所以国内尽管在80年代它已经分不到长江不少地区了,可大家基本没有吃的,就跟泥鳅,黄鳝一样,现在吃的也不多,土腥味太大,普通老百姓家里不富裕,没有那么多调料和油,很不受欢迎的。
不喜欢吃的原因也很简单,小龙虾全身都是壳,只有20%是肉,对于那时候穷并且温饱都没有解决的国人来说,这样古怪的东西实在是鸡肋,现在最受欢迎的,是红烧肉、小肥羊、大盘鸡。
小龙虾后来成为大排档,烧烤摊之王还要感谢几个人,是他们的出现,才让小龙虾火遍了大江南北,成为最受大家欢迎的美食。
第一位是许建忠,这位盱眙“老许调料店”的老板,是“十三香小龙虾”的发明者,也是国内小龙虾创业的第一人。
1993年的时候,全国吃小龙虾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大家也只会盐水煮。卖调料的老许,第一个爆发出灵感,研发出了独特的“十三香小龙虾”。这个十三香,只是一个泛称,并非是王守义的十三香,但就像是可口可乐的秘方一样,越是独特人们越是好奇,纷纷寻味而来。
2000年,嗅到商机的盱眙县政府,趁势举办了一届“华夏龙年盱眙龙虾节”,成功将“盱眙龙虾”的品牌打了出来。
作为一个苏北穷县,盱眙没什么工业,如今难得有一个拳头产品,自然大力宣传,到2015年,为吃小龙虾慕名而去盱眙的游客超过300万人次。而许建忠,也被邀请担任了盱眙龙虾协会的副会长,名震乡里。
第二位是刘主权,国内的早期小龙虾竞争史,是苏省盱眙和鄂省潜江两个地方交错式的创新较量而不断升级的。盱眙的领先在于口味和营销的创新,而潜江的领先,在于将小龙虾正式带入了工业化时代。
无论是鹰酱还是长三角,小龙虾都是放养的,江南有大闸蟹,江北有小龙虾,田园牧歌式的作业方式,结果就是极其低下的产量。
2000年,潜江农民刘主权第一个想到了将小龙虾放在水稻田里饲养,按照小龙虾的生活习性,到了炎热夏季,就要钻洞避暑。而在避暑期间,正是种水稻的季节。小龙虾繁育、收获期间,正是农闲季节。小龙虾利用稻田天然饵料生长,更加健康肥美,如此完美的错位,便是如今著名的“虾稻连作模式”。
刘主权的创新,使得每亩地的收益可以增加数千元,很快就被周边的农民跟风学去。2006年,省里把“虾稻连作模式“写进了省一号文件,在全省推广。短短4年,全省“虾稻连作“面积突破了300万亩。
第三位是郑玉林了。2003年以前,苏省小龙虾出口连续13年位居国内首位;从2004年开始,鄂省小龙虾出口超过了苏省,此后这个出口冠军的头衔一直戴到今天。
决定性的原因,第一是稻虾连作模式的推广,第二是郑玉林。
郑玉林,潜江莱克水产老板。在今天的欧美市场,每3只小龙虾就有2只来自潜江,其中至少有1只是“莱克制造”。郑玉林的成功,在于和新加坡商人陈建达建立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