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说的是城中传言的那个,是有这么回事,而且还是我亲自下令让人丢出北平的。”
“啊?”
老三吃惊,不可置信的问道:“这世上还真有这么天真的人?他是读书读傻了吗?竟然敢跑到北平让殿下自裁。”
这话说完,老三本以为会惹得甄武赞同,可出乎老三意外的是,甄武反而有些愣神。
过了一会儿。
甄武反应过来,侧头向着窗外明媚的天气看了一眼,叹了口气道:“我本来以为也是读书读傻了,想要博取身后名的一位儒生而已,可后来经过调查才发现有些小看他了。”
嗯?
老三疑惑的看着甄武。
甄武从身后的架子中掏出一本卷宗来,扔给老三:“好好看看吧,以后和我一样,吸取这个教训,不要因为一件事,一个印象或者旁人的言论就贸然的给一个人定下结论。”
老三接过卷宗,坐到一旁看了起来。
甄武却趁这会,站起身来伸了伸腰身,他一边伸着,一边走到窗前,看着窗外的一株桃树,上面清脆的绿叶之间,竟然不知何时已经长出了小小的花苞。
天气真的要暖了。
甄武感叹一句,随后转身靠在窗前看着老三观看卷宗,这个卷宗是甄武最近刚刚查到的,上面写着关于高巍的一些事迹。
总得来说此人对忠义气节看的比生命还重,却又对儒家的一些传统大胆的提出反对。
是个比较复杂的人。
甄武完全可以想象到,高巍那日和朱棣所说的话,如果是高巍身处朱棣的位置,他绝对可以做到他所说的那样。
此人比较推崇程朱理学,他小时候母亲就一直患疾,他便一直照顾着母亲,一直到母亲去世,然后他依照礼制,在其母亲墓旁结庐,严格的守了三年孝,从这点上来看,高巍不仅不是个坏人,反而还是个孝顺的人。
在政治上,他还曾数次提出鱼盐之利和冶炼金属的重要,以及反对儒家轻视财富等一些政见,在削藩上他是支持的意见,但同时又反朱允炆对骨肉至亲动刀兵,提倡采取汉朝推恩令,北方藩王子孙,改封南地,南方藩王子孙改封北地,如此一两代下来,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
只不过高巍力薄,政见屡屡不被朱允炆采纳,反而朱允炆对高巍的品性比较推崇,选此人来北平恶心朱棣。
可能在朱允炆心中,高巍的品行,才是高巍的优点。
这时老三也看完了,老三同样如朱允炆一样赞道:“这个人的人品真不错,至少是个孝顺的人,这种人虽然对忠义气节格外看重,不懂变通,可这样的人确实也让人升不起恶感。”
“只是这些感受?”甄武问道。
老三脸上出现一丝茫然之色。
甄武无奈的摇了摇头,汉人好多时候都是这个毛病,对孝顺这个品德看的太重,像高巍这般孝顺的人,在别人眼中很容易孝顺这一点成为他最大的亮点,反而让人忽视他的能力。
甄武从老三手中接过卷宗,提起笔在高巍的几个政见上做了个记号,随后吹了吹,等到笔墨干了,再次递给老三。
“拿回去好好看看我做记号的那些,仔细琢磨琢磨,把高巍的这些政见的弊端利处琢磨透,有什么不明白的再来问我。”
老三哦了一声。
甄武挥了挥手道:“行了,下去吧。”
老三起身拿着卷宗往外走,可走到门口突然又回头问道:“哥,咱们是不是又要快出兵了。”
甄武想了一下,最后点头道:“嗯,快了,这些日子你也准备准备,还有以后在战场上小心一些,别在像上次一样,被人射成个刺猬。”
“我晓得了,已经改了,而且我和张辅以后就守在中将军身边的,再也不会出现意外了。”老三得意的嘿嘿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