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内黄大捷对大臣们的影响(2 / 4)

裴寂知道,但裴寂实际上不知道,可他也不能解释,因为真要算起来,这其实是裴寂的工作不到位。

所以他也只能吞下这顿训斥。

“方才从紫微殿出来后,下官头一时间回了衙门,同吕侍郎谈了谈。”

“他是怎么说的?”李靖的眼底浮现几分锐利。

裴寂又将方才兵部中的事情描述了一番,这才叹了口气:“下官本以为这确实是个误会,与吕侍郎开诚布公,但没想到他却以那等理由搪塞我,于是我后面便没继续说。”

“此后他再去寻王侍郎、司马侍郎打听,想必也是打听不出来的。”

吕胤和赵匡胤向来走的极近,而进来赵匡胤又和中书省在军功赏赐的事上多有争锋,王次翁肯定不会待见吕胤。而司马光为人端稳,素有德行,可能会与别人谈起皇帝陛下的决策,但不会把轻易同别人说裴寂受了训、落了面子的消息。

裴寂见李靖继续沉默,又道:“大司马这些日子在府中休养,可能没听到外面的风声……”

“你是说有关陛下对冀州内黄县的诏令?”李靖突然抬起头。

裴寂一怔,随即点点头。

这些日子以来,李靖一直都卧病在床,各种早朝、经筵都不参加,也不在衙门里出现,在朝中的存在感也渐渐减弱。

大臣们本都以为这位本兵大人也成了明日黄花,以皇帝陛下的性格和作风,说不定还会跟随蔡大人的脚步而去。

毕竟蔡京都倒了,而李靖的兵部一直都被蔡京分管,虽然他不是蔡党,但也引起了皇帝陛下的猜忌,对他不再信重。

而这阵子以来冀州战事愈演愈烈,皇帝陛下却从未有过再起李靖的态势,甚至连派人来他府上咨问意见的动作都不曾有,如此表现更是对这种猜测的佐证。

兵部尚书向来是朝中重臣,此时有外敌攻入大乾,军情紧急,就算他病的再重,皇帝陛下起码也要做做样子吧?

可他连点表示都没有,这不是排斥是什么?

再加上李靖府上的仆从们的对外防备之举,整个李府渐渐变的门可罗雀起来。

但前几日捷报抵京之日,李靖却突然入了一次宫,来他坐着肩舆出宫的事也被许多人看到了。

他向皇帝陛下递交辞呈的事也传出来了,至于当日皇帝陛下的表现后来也被人知晓。

大家这才明白,皇帝陛下对李靖的待遇和对蔡京完全不同,他是根本不想让李靖辞职致仕。

若是对李靖的态度有些迟疑,或是想让他直接滚蛋,大可延续之前对蔡京的态度,直接准了他的辞呈……或者稍稍仁慈些,玩一手三次三让,给李靖留些面子再让他走。

但就算是后者,也得收下李靖的辞呈,做出批复,拒绝了才行。

可他根本留都没留,直接还给了李靖,这就表明他根本无意让李靖致仕,待李靖病情好了,这个兵部尚书之位肯定还是他的。

感受到这股风向,原先还冷清的李府门邸再次热闹起来。

莫要说府上的仆从严厉苛责,再森严的地方也挡不住官员们无处不渗的权力欲。

恰好这些日子李靖的身体也有所好转,能下床走路了,所以也就陆陆续续地见了一些人,得知了朝中的一些事,而那些流言也是其中之一。

“前些日子那消息在朝中传的沸沸扬扬,不少大人都跟着附和,我兵部执掌军机,也被许多人当成了重点,传进了不少杂音……”

那些人抓住了那封传向冀州的诏令,将矛头隐隐指向皇帝陛下,言称他胡乱指挥有可能导致前线大败。

朝中的大多数大臣只是看过几本兵书,甚至连兵书都没看过,基本上是不怎么懂兵法的。

如果这时候作为兵事领域权威的兵部能站出来支持他们的言论,无疑会大大增加这些流言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