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韩国公府跟相府的关系再如何的亲近,韩国公府的孙少爷们也断然不会娶相府的庶女为嫡妻,也就更加没有资格请得动老韩国公夫妇出面。
是以这思来想去的,那些人就咬定了老韩国公夫妇上相府是去提亲的,并且貌似还提亲成功了,否则韩国公也就没有必要再去宫里走一趟。
温宓妃是的女儿不错,可她也是上了皇家玉碟的安平和乐郡主,身份比起一国公主来都不毫不逊色,便是她有自主婚姻的权利,也还是得皇上点头下旨,经由宗人府跟礼部登记造册才行的。
如此,一切的一切也就解释得通了,只是琢磨来琢磨去的,如庞太师那样的人也一时没有想透,这究竟是韩国公府的公子跟宓妃结了亲,还是有另外的?
这个另外的指的是谁倒也不难猜,毕竟能让老韩国公夫妇心甘情愿走这一趟的,除了他韩家的子孙之外,不还有一个寒王,一个楚宣王世子么。
这两个都是老韩国公跟老韩国公夫人的嫡亲外孙,替自个儿的外孙子上相府提亲合情又合理,任谁都看得出这是在抬高相府,看重提亲的对象,也就是宓妃了。
让庞太师等人疑惑的提亲对象,显然他们更偏向于楚宣王世子,而寒王貌似跟宓妃接触的机会并不多,且他们之间少有交流,倒不如宓妃跟楚宣王世子之间,即便相对而立也令人觉得他们就是一对。
当然这不是说寒王跟宓妃站在一起不般配,而是那种用语言无法描绘的感觉。
再联想当初明月湖畔,楚宣王世子当着满皇城的贵公子贵小姐宣称宓妃是他的女人,谁敢动宓妃就是跟他过不去来看,显然老韩国公夫妇此番上相府,目的就是替楚宣王世子求亲去的。
结果也正如他们所猜测的那样,没让他们等太久,第二天一早,宫里就有消息传出来,皇上给楚宣王世子和安平和乐郡主赐了婚。
宣帝先是召见了宗人府的人,紧接着他又召见了礼部尚书,再然后就是礼部尚书跟火烧眉毛似的连跑带爬的赶回礼部,小心翼翼的手捧着圣旨,还要面带微笑满身喜气的按照宣帝的旨意到相府替楚宣王世子提亲去。
皇上说了,这差事他要是没办好,那可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别看这次上相府提亲,楚宣王世子那个主角不在,可那位是谁啊,礼部尚书弱弱的想着,那位发起火来可是一点也不比皇上逊色的,他得小心小心再小心的将这差事给办得妥妥的。
不说从楚宣王世子那时得什么赏,至少也要让楚宣王世子不为难他呀!
前脚礼部尚书刚得了旨意,都还没来得及出宫,楚宣王世子跟安平和乐郡主即将定亲的消息就传到了宫外,传进了星殒城大大小小的各个世家耳中。
只是这个既在他们预料之中,又在他们预料之外的消息传进他们耳中时,短暂的片刻怔愣过后,很快也就恢复了正常。
且不说楚宣王世子身份地位如何,纵然他的父王跟母妃都已离世,他本人也尚未继承楚宣王的王位,可在他的面前有人胆敢指手划脚吗?
他看上的女人,谁人敢去抢,谁人敢去夺?
再说安平和乐郡主,那可是一个拥有自主婚姻大权的女人,她要嫁给谁别说皇上不能发挥什么意见,就连他们的父母也不会在这件事情上为难于她。
故,安平和乐郡主要嫁给谁,只要她自己点头即可,旁人可是拿不得主意的。
楚宣王世子跟安平和乐郡主看对了眼,他们要定亲了这件事情,甭管有多少人不想看到他们在一起,发了疯似的想要拆散他们,但谁有那个能力拆得散呢?
放眼星殒城里这贵圈之中,不说哪家公子不想娶宓妃为妻,就是除夕宴上被赐了正妃的那几位王爷,你能保证时至今日他们对宓妃没有想法吗?
他们都想娶宓妃,撇开宓妃是个十足的绝色美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