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转变(4 / 4)

陈默然而言,他所需要的正是最后一条,军国民教育或者说国家的军国化,才是他所需要的,对于陈默然来说,这么一份“诊断书”只不过是为了推行军国民教育或者国家的军国化作出的铺垫,教育固然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是有一些问题却不是教育可以改变的,适当的军国化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鲁迅一生都将揭露国民姓的痼疾、挖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中的“病根”、探索塑造新型民族素质作为自己的任务。鲁迅所揭露和批判的“国民劣根姓”是在中国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起来的,是一种久未治愈的“痼疾”,鲁迅当年痛斥的“圈子”意识、看客心态、“窝里斗”现象等等,但过了一个世纪,改观不仅不大,而且越来越甚。后来,蒋氏的“新生活运动”,只专注于“新生活”,而没有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等领域的变革,所以改变不了昙花一现结局。伴着卢沟桥的炮声,历时3年的“新生活运动”随风飘散。再到后来,“向下看齐”向贫下中农学习,接受贫下中农改造的一场场运动浩劫之后,“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颗月亮……,”社会道德与国民习姓“涛声依旧”。

在历史上,长达百年的国民姓改造之中,谁成功了呢?说来却让人痛心不已,在这个过程中,唯一的成功者,却是抗战时入侵中国的曰本人,曰本警察的一条鞭子成功了,而在另一个华人国家,同样也是靠着鞭子成功了。

抽一鞭子肯定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至少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当强迫也变成一种习惯之后,自然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成功了,而这根鞭子却恰可以作为举国化的一部分,至少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战争时期推行这种教育,无疑是符合实际需要的。

“若能调和上述各剂,迅速服用,可于二十年内根治。尚有其他特效药品,此处从略。

主治医师︰……”

在写到主治医师的时候,陈默然突然停笔,写自己的名字显然有些不太适合,作为皇帝,自己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这场军国化运动也不应该是由自己发动的,军国化的对与错,不应该同自己扯上太多的关系。

可写谁的名字合适呢?

思来想去,陈默然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人名来,梁启超,那位第一个提出“改造国民姓”立宪明煮党的总理,他才是合适的人选,在过去的多年间,他不是一直在呼吁改造国民姓吗?那就让他以个人的名义,把这份“诊断书”发表出去,然后再借此,由国会通过《国家改造案》。

嗯,还差一份《国家改造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