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四二章:新问题(1 / 3)

事件还在发酵,对于整个大唐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

但是毫无疑问,这一次的事件,完是正面的形象,作为主导者,朝廷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至于付出……

“当下在籍七十岁以上老者有三十三万六千一百七十七人,按照每人每月一斗粮来发放的话,每月需支出约三万三千六百一十八斛,年需支出四十万三千四百一十二斛,而当下库存约为千万石,算上今年的新入库,约莫这个数字至少会增加至一千三百万石,若是来年能将机械化生产推广至镇北,加大开垦农田数量,产量将会再升一些。”新年过后,皇甫无逸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确认人口数量以及常平仓库存。

但是他这里得到的,只能是一个大概的数据,确切的数据,需要再等一段时间,等到各地将详细的情况汇报上来才能知道。

而七十岁以上老者的数量,这个可能也会有一定的偏差,但偏差应该不会太大,毕竟年纪大了,随时都有可能蹬腿,而时间推移了,每一年都有不少人步入这一行列。

各地官府的数据是每月汇总一次,但是朝廷这里却做不到,他们只能在每年的年中汇总一次,也就是说,现在他这里拿到的数据,是大半年前的数据。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去做整体的计划,就算有偏差,又能偏差到哪去?

无非就是多个千把人,或者少一些,大体上是不会出错的。

而唯一让人欣慰的是,大唐现在又存粮了,近千万石的存粮。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唐八百余万户,四千万人口的数量,平均每四人就有一石的存粮。

单纯的从数据上来看,这个数量并不多。

但要考虑到一个现实问题,这是常平仓的存粮水平,常平仓是什么?那是国家粮仓,也就是说,这几年以来,国家为每四个人准备了一石粮食。

这些粮食不到灾年是用不上的,因为平时百姓家中都有自留的粮食,加上这些年随着兴修水利,大量的改进生产器械,导致生产效率提升,粮食生长环境改善,产量提升等等原因。

另外一个就是人口问题。

李渊时期,唐朝人口仅有不到千万,这是在籍人口,而大业年间,人口数可是直逼五千万的。

几十年的战乱,真的就会损失这么多人口吗?

那些人都选择了成为隐户,隐户的好处就是不用缴纳课赋。

但这个问题现在根本就不是问题,朝廷逐年的在减少课赋,加上大量的工作机会,虽说不再均田了,但之前的田地,也是按照村落人口数量来均匀划分的。

但是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籍,人在籍不在,哪怕你在这座村庄生活了一辈子,人人都知道你,那也只能抱歉了,没有你的地。

而外面不论干什么都需要户籍,这就导致大量隐户人员不得不主动报户。

现在大唐基本上没什么隐户了,但这组数据也直接饿的证明了,隋末乱世时期,大唐损失了至少六百万人。

李元吉点了点头,发放的福利只占据常平仓总储量的百分之三点多,这个完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而且对于大唐来说,只要不遇见人祸,即便是天灾,也未必会有多可怕。

首先,这么多的储量是完够用的,其次,机械化生产一旦推广出去,关中、中原等地或许只能提高生产效率,这是受制于地方大小的缘故。

但是到了镇北,那提升的可就是耕种的土地数量了。

而且那边的土地极为肥沃,常年的草原,每一次过冬,都会给那里的土地积累一些肥力,加上牛羊马群的粪便发酵,使得那里的土地肥沃程度远超中原地区。

在那里甚至不用去养地,直接翻地就种都是可以的,而且产量不比这边低。

四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