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钟、铃、细语、“灵山寺”(2 / 2)

耳边风 霸凌尾郡 1213 字 3个月前

原有的乐趣。

穷的时候,觉得走路是一种无奈。可富裕到一定程度时,反而觉得走路,才本应该是最佳的行进方式。不得不说,人啊,就是这么个矛盾体!

“耳边风”没有催促,虽然不知道突然的细语、最后带来的究竟是敛财、还是救人,可既然它没有催促,那起码此刻意味着,事态并不如何的急切。既然事情不急,享受一把陌生城市中的夜中繁华,倒是当下最惬意的时光!

反正时间充裕,“耳边风”也暂时安静。陆羽趁着走路的时候,查阅了一下关于“灵山寺”的资料。灵山寺,位于广东汕头市、潮阳铜盂龙山湾处,素有“道迹贤踪”的美誉。该寺院保留了古时,原有的结构与规模,占地约5000平方米,为土木结构,分三厅、六院、九天井,东楼西阎,共计有房40间。

前为观音殿,大雄宝殿位其中段,后是二层的大颠堂及藏经楼。寺前一泓湖水,波光粼粼,而背后则靠着青山,是分外宜人。

唐贞元七年791,是由中原禅宗九祖、大颠和尚创建。长庆二年822,穆宗皇帝赐额“灵山护国掸院”。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僧觉然重修。

天圣七年1029,改为“灵山开善掸院”。景佑元年1034,邑人进士许申撰《重修灵山开善掸院记》碑刻现存寺中。明洪武二年1369,僧空山重修建。正统 、景泰、成化年间,先后重修。

正德十六年1521被毁,万历二十三年1595,知县徐一唯、主持建佛堂1座和三座山门,崇祯六年1633,知县杨灼、主持建成该寺,一直到明末而废。

清康熙四十年1701,知县彭象升、捐俸重修留衣亭,5年后又请、信如和尚主持全面重修该寺。

说起这留衣亭,其中还有个隐故。说、唐代韩愈,因反对佛教而被贬为潮州刺史时,认为大颠“颇聪明,识道理”、“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临别时,韩愈赠送衣服给大颠留念。韩愈既反佛,又与和尚交朋友的态度,令人千古难解。

至于这“舌镜塔“,相传、在”大颠93岁圆寂时,葬在寺后,3年后移葬时,后人开墓、见容貌如生,后人未敢妄动。唐末修塔时再视,仅余盆水与舌头,故称“舌塔”。宋至道年间,再修塔时,仅有古镜一面,上有大颠之影,改名“舌镜塔”。

上述记载至今未知虚实。该塔保留唐代钟形状特色,四周有石刻花卉和动物花纹,典雅古朴。壁兰:在大颠祖堂外墙壁上,生长一丛兰花,已有近300年历史,每与人事同枯荣,每逢盛世则郁郁葱葱,观者无不称奇!

耳边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