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几天的时间能聚在一起。以父亲的身体状况,还能留给自己多少时间呢?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转过身,已不由得泪流满面。 刘积仁的改革大刀阔斧持续推进。在完成机构重组、干部调整、人员清退、清理小金库、阳光工资(适当降薪)后,又开展了降低三公经费的改革。 所谓三公经费是指: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建设局每年会对下属几十个单位进行内部审计,今年的审计报告摆放在刘积仁的桌上。从总体情况来看,人员数量、平均薪资待遇都得到有效控制,去年个别没有严格遵守局党委要求的单位部门领导受到了警告、调岗甚至免职处理。这股歪风邪气得到较好的遏制。但是三公经费仍然高企,居高不下。市委市政府三令五申要求降低三公经费开支,政府部门不允许大手大脚花钱,必须把钱花在有投资效益领域或者公共民生服务领域。刘积仁也多次在会议上做了传达贯彻,提出明确要求,但是大部分下属单位的领导们都置若罔闻,依然故我。 彼时的社会现状如此,许多官员不把公家的钱当钱,或者说把公家的钱当成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想花多少就花多少,反正发票往财务上一扔,什么费用都可以报销。公务接待成为一个垃圾桶,什么乱七八糟的钱都往里面报:公务还是私务接待谁分得清?反正是请客吃饭,又不能查是和谁一起吃。包括香烟、酒水、礼物、礼品,反正只要开一张酒店发票,就当公务接待费用报销。更有甚者,有的在酒店里的购物、唱歌、洗脚、娱乐等消费也报销成了公务接待费。公车的购置和使用也十分混乱,违规配车、超标配车,超标采购豪华车、进口车的现象屡禁不止。许多副科级的小干部都配有公务专车,公车的使用更是随心所欲,社会上流传着:公车是领导用三分之一、家属用三分之一、驾驶员用三分之一的说法。因公出国(境)考察变相成为公款出国旅游,一个人一趟动辄大几万,一个考察团就是几十万公款打水漂。更有领导干部把因公出国当成了一种待遇来攀比,他比我多出去过一趟,我也要找补回来,完全失去了出国考察的工作意义。 面对这种情况,刘积仁打算重拳出击,抓住个别反面典型,杀一儆百,以儆效尤。作为这么一个大系统的一把手、大家长,刘积仁深知治乱须用重典。领导必须建立起威信,才能做到号令如山、令行禁止。而要建立威信就必须严字当头,从严治军。难怪老话说,慈不掌兵,义不为贾。 陆自明打算给姜文珊介绍些新农村建设改造项目。现在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新农村改造项目繁多,但大部分是乡镇政府的包装项目,先报一大批项目名单,再先花点小钱请人做设计方案。然后拿着厚厚一沓的设计方案图纸找到村镇处进行项目汇报,从必要性、紧迫性、惠民生的角度讲上一大通,一旦被市村镇处列为示范项目,就会有市、县(区)两级的专项资金补助,甚至还能享受到中央和省里的有关专项资金。有了上级专项资金的下拨安排,乡镇政府相当于四两拨千斤,才会正式启动建设改造项目。而其他未列入示范名单的项目往往就会先暂停或无限期搁置,等待下一次申报列入。这样村镇处实际上手握项目实施的关键大权,的确,乡镇政府的心态是不见兔子不撒鹰。这些钱如果都要乡镇政府自己来掏,哪里出得起那么多钱?又哪里有能力建设改造那么多的新农村呢?陆自明一时间成为各个乡镇争相追捧的财神爷。 陆自明很谨慎。因为这个岗位权力过于集中,随时可能成为别人围猎的目标。每天迎来送往的一批批乡镇领导干部,还有闻风而来的各路建筑商、建材商,那一张张阿谀奉承嘴脸之下,你知道藏着一颗怎样的心?再说自己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一旦欲望没得到满足,就会暗暗得罪一些人,保不齐就有明枪暗箭向自己袭来。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