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城的街道相当宽阔,两边店面林立,过往的行人络绎不绝。
街道两边的买卖也是五花八门,做什么的都有。
百货,小吃,工艺品,纪念品,当铺等等,应有尽有。
陆飞走在最前面,其他人跟着陆飞的脚步缓缓进入。
走了五十多米,陆飞一头扎进了一家百货店。
买了一幅象棋装进包里,晚上回去还要跟杰克切磋切磋。
穆雷找得是一家正宗的川菜馆儿,上下两层,生意火爆的不得了。
几人来到包厢,点了一桌子一边吃喝一边闲聊。
“陆飞先生,明天上午我们去......”
穆雷准备介绍明天的行程,被陆飞打断。
“明天我哪也不想去,你们也不用来烦我。”
“晚上拍卖会的时候再过来找我就好。”陆飞说道。
“那......好吧!”
吃过晚饭,刚好是八点钟,无缝连接赶紧赶奔天都茶馆看戏。
这家茶馆占地足有五百平方,上下两层老式木质建筑,
门口两边戳着两只硕大的海报。
一面介绍的是今晚上演的戏码,另一面是主要名角的名单。
这都是老传统,看上去非常亲切。
扫了一眼戏码,陆飞顿时兴奋起来。
《野猪林》,《三岔口》,《挑花车》......都是经典戏码,陆飞格外喜欢。
不过,惊喜的也只有陆飞一个人而已,其他人根本提不起一丝兴趣。
这就是差距。
上一世,能听上一出戏已经算是奢侈了。
可放到现在,除了专业科班的学生,向陆飞这个年纪的人,要说兴趣爱好是听戏,那绝壁会被人当成怪物不可。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京戏当初是何等的辉煌。
说起来,京戏的发展史并不算太长。
所谓京戏,讲的是京腔京韵,说的当然是京城。
但在清朝初期还没有京剧的时候,京城盛行的是昆曲和秦腔。
但这种百年不变的格局,最终被富甲天下的徽商给打破了。
1790年秋,为庆祝乾隆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人)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
这个徽班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
这次京城的祝寿演出规模盛大,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粱桥,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荟萃争妍。
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还没有歇下,后面又已开场,群戏荟萃,众艺争胜。
在这场艺术竞赛当中,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即崭露头角,引人瞩目。
三庆班的高朗亭是安徽安庆人,入京时才十六岁,演旦角,擅长二簧腔,技艺精湛。
《目下看花记》称他:“宛然巾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
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京城,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
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
四大徽班各有所长,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说法,轴子指以连演整本大戏着称,曲子指擅长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戏取胜,孩子指以童伶见长。
在捧旦之风十分火爆的京城,技艺不凡的高朗亭自然受宠。
抵达京城后,他接替原三庆班班主余老四掌班,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同时还担任了京师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