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本岛,王府议事大厅。 一众大佬重臣,分坐左右,脸色庄重,气氛凝重肃杀。 德高望重,久历政事的冯澄世,挺身而出,对着世子郑经拱手躬身,大声坚决的说道: “回禀世子” “兵,是肯定要出的” “不但要发兵,而且要快” “石湖礁失守,清妖狗鞑子,在崎尾上岸了” “无论有多少狗鞑子,咱们都必须增兵,快速发兵” “鞑子的残暴,恶名昭着,灭绝人性,时间一长,岛上的老百姓,必然人心惶惶” “不过呢” “具体怎么出兵,是那些将军领兵出战,那就得好好议一议了” “毕竟,咱们手头上的兵力,也没有多少” “咱们这里,是主城,是根基根脉” “将士们的家眷,幕府的钱粮,都在这里,不容有失” 、、、 说罢,这个两鬓斑白的老臣子,又是一个拱手行礼,表情庄重的不得了。 延平王郑成功,抗清十几年,经常外出,带兵打仗,南征北战。 留守的核心,基本上就这几个,洪旭,冯澄世,郑泰,负责经营大后方,筹措粮饷,打造兵械。 福建的清军,攻上厦门本岛,也不是第一次。 所以说,他们这些留守的老臣子,都是有经验的,不至于惊慌失措。 但是,如何出兵,如何增援,具体抽调哪些将校和兵马,那就得好好说一说了。 毕竟,现在抽走了一部兵力,万一别的地方,再出现问题,又该如何是好。 “嗯” “好好好” “冯工官说的好,老成持重” “一句话,不容有失,说到本公子的心坎上了啊” 、、、 左侧首位上的郑经,深以为然,点头应了几句,深表认同啊。 说实在的,他就是担心啊,忧心啊,才没那个胆子下令出兵。 开玩笑,整个厦门本岛,几十万人口呢,大部分都是将士们的家眷,亲族。 一旦出问题了,那就不是小事情,说不定就全部崩溃了。 毕竟,将士们,都在厦门周边,一线战场,本岛的情况,都是一目了然的。 “哎” “说实在的,本公子,最担心的,还是主城啊” “父王,临走之前,特意交代了” “本岛是根基,主城是命脉” “哪里都能丢,主城是万万不可的,人在城在” “冯工官” “到底该如何调兵,又该如何出兵” “说吧,本公子,洗耳恭听,愿闻先生的高见” 、、、 话不多说,郑经也是急的满头大汗,特意站起来,拱手行了一礼,以示内心的尊重。 现在的他,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最好有一个,就是两全其美的法子。 别看他,今年才19岁,看上去很年轻。 实际上,从小到大,他也是经历过,非常严格的教育和培养。 毕竟,延平王的性格,霸道强势,对军队如此,对待族人和家人,更是如此,眼睛里容不得沙子。 更何况,郑经的嫡母亲娘董酉姑,是出身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外公更是进士董飏先。 所以说,这个郑经,也算是少年当家,有一点少年老成。 否则的话,延平王带兵出征的时候,也不会把大后方交给他。 历史上,也是如此,几年后,延平王病亡,年仅21岁的郑经,就坐上了龙头位置。 当然了,坐上去之后,也是问题一大堆。 外面,有满清鞑子,清狗子,虎视眈眈,时时刻刻,惦记想着剿灭郑氏。 内部,也有一大堆的老战将,功勋大臣,还有来自内部族人的压力,谋权篡位。 下首,老辣
第1265章 王府出兵(下)(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