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梨园巧遇(1 / 3)

其实目前为止,李沐对于穿越之后的生活整体还算比较满意。相比起在这个年代众多还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老百姓来说,李沐无疑是非常幸运的一员。否则,前世电气工程专业出身的李沐估计还在为一顿饱饭而奔波,这个年代连电都没有,更别说需要电学的专业人才了。

暗自庆幸之余,李沐其实还是有些闲暇的,盖因从一个网络发达,传媒极度强大的时代到了这里,未免也太无聊了一点。

要说大部分的人到了李沐这个年纪,除非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估计都已经结婚生子,陪陪妻子教育教育孩子也算是天伦之乐。晚上夜深人静,和心爱的姑娘说说体己话,做些大家都懂的事情,也不失为放松身心的好办法。

李沐觉得,古人崇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太闲了,除了有钱人出去寻花问柳,吃肉喝酒以外,大晚上没事可干就只好早点睡觉早点起床了。

所以,对于李沐来说,放松心情的唯一办法就是去这个时代的电影院看一出陈世美或者唐伯虎的故事,也算是聊以慰藉这颗寂寞的心了。

当然,这个“电影院”不是真的电影院,而是极有中华特色的梨园。

对于唱戏,李沐是一窍不通的,但是他发现,由于娱乐活动的单一和匮乏,自己身边的其他人多多少少就会绕上两句。就连一天到晚板着个脸不怎么说话的三跃,竟然闲暇时也会哼上两句《铡美案》里的“欺君王,瞒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在李沐这个门外汉看来,还真像模像样呢。

其实李沐倒是觉得这个戏嘛,听得多了,了解了戏曲背后的文化背景之后,确实有几分难以言喻的韵味,所以这小子跑梨园的次数也是越来越多,颇有向忠实粉丝发展的意思。

这个年代,很多后世经典的曲目都没有产生,大名鼎鼎的国粹京剧,还没有形成,但是徽腔调子已经开始广为流行,直到乾隆年间,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进京为乾隆帝八十大寿献艺,才有了后来的京剧。

只是李沐要是真的下大力气灭了满洲,那乾隆肯定是没有了,没有了乾隆,也不知道还有没有京剧这一说。

杭州梨园内,已经是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今天的李沐除了带着自己亲信的几名护卫以外,还约了府学的同学张采一起前来,但是今天除了张采,还有一个一直被李沐当妹妹养着的小萝卜头,李茗儿。

李茗儿已经快七岁了,身量窜的很快,李沐在一年多前,还要蹲下来才能和她说话的。现在的李茗儿已经快到了李沐的胸口了,拉着李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不多时,手上糖葫芦,酥糖,油煎饼就拿了一堆。

在杭州梨园大院里,多的是来自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大明阶级森严,规矩井然,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国家承平日久,礼乐已经逐渐崩坏,很多原本的规矩也随便了许多。

在这梨园之中,上到各省官员,下到贩夫走卒,什么样的人都有,只是那些普通百姓不像达官贵人们身价巨富,是占不到那顶尖的好位置的,不过在后面寻摸一个小桌,叫上些小吃食,摇头晃脑的跟着哼一段,也是个难得的享受。

至于台前那些红木的大案子,还带着软墩儿的太师椅,自然都是留给那些贵人们的消遣场所了。

李沐身份超然,自然是在第一排的,当然李茗儿这个小丫头根本闲不住的性子,拉着李沐满世界跑,张采没有带别人来,自然是留在座位上安之若素的等待开场。三跃也带着两个卫士跟了上去,这几个人七转八转的,竟是莫名其妙的被拉到了后台,你别说,李沐虽不是头回来梨园听戏,但是这后台确实是第一次进来,还真有些好奇的感觉,大大的开了眼界。

今天梨园内演出的是苏州来的苏和班,台柱据说是苏州有名的角儿,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