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并州风云(二)(1 / 2)

神龙元年,张柬之与桓彦范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为皇帝,复辟唐朝。

姚崇恰于此时回到京城,得以参与政变密谋,因功赐爵梁县侯,实封二百户。

不久,姚崇被外放为亳州刺史,后历任宋州、常州、越州、许州。

景云元年,唐睿宗继位,姚崇被征召回朝,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升任中书令。

姚崇与宋璟协力合作,革除中宗时期弊政,任用忠良,贬黜奸邪,赏罚分明,杜绝请托,使得各项法度重新得到整饬,朝野都认为国家复有贞观、永徽之风。

唐睿宗复位之后,太平公主干扰朝政,诸王手握兵权,对皇太子李隆基构成威胁。

景云二年,姚崇与宋璟密奏睿宗,建议将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礼外放为刺史,将岐王李隆范、薛王李业由羽林将军改为东宫属官,并让太平公主迁居东都。

太平公主大怒,指责李隆基,李隆基无奈,只得上奏皇帝,称姚崇离间宗室。

姚崇因此被贬为申州刺史,后历任扬州长史、淮南按察使、同州刺史,他政法简肃,吏治清明,得到百姓立碑颂扬。

开元元年,唐玄宗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后到新丰检阅军队。

当时,姚崇正在同州担任刺史,距离新丰不到三百里,按规定应到行在见驾,而唐玄宗也密召姚崇前来。

姚崇到后,与唐玄宗议论天下大事,侃侃畅谈,不知疲倦,唐玄宗有意任命他为宰相。

姚崇遂提出十条政治主张,唐玄宗欣然接受,次日,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后升任紫微令。

姚崇拜相后,佐理朝政,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

他从整饬制度入手,罢去冗职,选用官吏,并抑制皇亲、国戚和功臣的权势,注意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开元四年,山东地区发生蝗灾,百姓只知设祭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任由蝗虫嚼食禾苗,姚崇上奏,派出御史为捕蝗使,督促各地灭蝗。

当时,朝议鼎沸,都认为蝗虫不宜捕杀,唐玄宗犹豫不定,姚崇进言,唐玄宗才深以为然。

唐玄宗虽被说服,但百官仍疑惧不安,地方官员对灭蝗之举仍有反对意见。

在姚崇的坚持下,蝗灾的危害被减小到最低限度,虽然连年蝗灾,也没造成大面积的饥荒。

姚崇在京城没有住宅,寓居在罔极寺中,因疟疾卧床不起,唐玄宗每日派遣使者数十人,前去探病,每遇军国重事,都命黄门监源乾曜去征求他的意见。

后来,唐玄宗采纳源乾曜的建议,命姚崇搬入四方馆居住,并准许他的家属侍疾。

姚崇认为四方馆存有官署文书,不是病人居住之地,极力推辞,唐玄宗道:

“设置四方馆本就是为官员服务,朕安排您住进来,是为国家考虑,如果可能,朕恨不得让您住进宫里,您不要推辞!”

姚崇虽是一代贤相,但却教子无方,其子姚彝、姚异广交宾客,招权纳贿,遭到舆论的非议。

中书主书赵诲接受胡人贿赂,因事情败露,被唐玄宗定为死罪,姚崇也极力营救。

唐玄宗对此非常不悦,在赦免京城罪囚时,特意在敕文中注明,将赵诲流放岭南。

姚崇为此忧惧不安,数次请辞相位,并推荐广州都督宋璟继任宰相,不久,姚崇被罢去宰相之职,改任开府仪同三司。

唐玄宗虽将姚崇罢相,但对他仍极为尊崇,让他五日上朝一次,遇到重大政事也专门征询他的意见。

开元八年,唐玄宗封姚崇为太子少保,但他却因病没有接受。

开元九年,姚崇病逝,终年七十二岁,追赠扬州大都督,谥号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