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终极舔狗】(2 / 3)

王梓钧 29 字 2022-02-26

赵瀚的文章也不多,《大同集》里有几篇,剩下的全是抄来的诗词。印出来肯定很薄,还得请人作序,请人批注品评,如此方能刊印发行。

赵瀚突然说:“着令礼部印书局,每月的朝廷塘报,改为《大同月报》。除了原本的内容,再把朝会议题也加进去。再加一版‘廉政实录’,能臣廉吏进行宣传赞誉,贪官污吏则令天下唾之!”

报纸这种玩意儿,不用赵瀚来发明,官方邸报早已存在数百年,而明朝则诞生了原始的民间报纸。

明朝的报纸,以抄录官报为主,附带其他的新闻,甚至还会刊载商业信息——大部分属于手抄本,贩卖给官员、士绅、商贾等固定客户群体。

……

文化用品一条街,吴炳负手踱步而行,沿途所过之处,不仅读书人向他问好,就连店伙计都出门主动打招呼。

这家伙的头衔很多,戏曲家、评论家、小说家、诗人、画家、翰林院编外博士、礼部编外左侍郎……但凡带着编外二字的,都属于戏称,颇有嘲讽之意,同时又表明他身份不一般。

如今的大同(革命)类文学,吴炳属于泰山北斗,经常为朝廷捉刀进行创作。

他也懒得当官,反正银子够花,53岁了还流连秦淮河。

写的诗一般般,画的画一般般,但其书画作品,价格却属顶尖行列。这就让许多文人看不惯了,讥讽其趋炎附势,专门给朝廷歌功颂德。

行至“射雕书局”,吴炳阔步走入,掌柜的亲自迎接:“石渠先生安好!”

“好,”吴炳笑着点头,“小卢不在吗?”

掌柜说道:“东家去了外地。”

射雕书局的老板叫卢裕,十多年前买断《射雕英雄传》版权。靠着这部小说,为家族赚到不少钱,但当时也仅此而已。

直到赵天王独霸江西,卢裕翻开当年的杂志,看到格位论相关文章,才知自己跟反贼打过交道。他吓得不敢吱声,努力撇清跟反贼的关系,可赵瀚占领南京之后,卢裕一下子就抖起来。

卢裕积极响应大族分家政策,还说自己跟皇帝是旧识,分家时抢到了书局生意,并把书局正式改名为“射雕书局”。

这几年,甚至陆续接到官府订单,射雕书局在南京已可排前三。

“石渠先生!”

吴炳正在寻找近日新书,忽听有人问候自己,扭头一看却是吴伟业。

两人都姓吴,老家也离得不远,真论起来勉强算是亲戚。

吴炳笑道:“赶巧啊。”

冒辟疆也在,见了吴炳也不打招呼,反而阴阳怪气的冷哼一声。他自恃才高八斗,书画作品的价格,却远远不及吴炳,润笔费更是比吴炳便宜得多,一直认为吴炳是趋炎附势、谄媚朝廷的小人。

就在三人寒暄之时,突然一群公子哥闯进来。

有些公子哥,身上甚至还穿着戏服,进门就问:“贵店可有《永乐大典戏本》?”

掌柜的说道:“有的,今天上午刚到货。”

“快拿来,快拿来!”

这些家伙也不问价格,一人一本当场买走。

都是些清闲贵人,活生生的戏曲发烧友。《永乐大典戏本》里面,有许多失传的戏曲,对他们而言都是无价之宝。

一帮票友,来得快,去得也快,分分钟不见踪影。

吴伟业笑着说:“听闻《永乐大典》已在编校勘误,这回朝廷出版的是戏曲,下回估计就是历代经史子集了。若逐一成本刊印出来,也算文坛一大盛事,天下士子都能读到,比留在宫里更有价值。”

吴炳朝着紫禁城拱手:“陛下圣明,此神州幸事也。”

这是吴炳的口头禅,三句话不离“圣明天子”,每次论战都可立于不败之地。

冒辟疆不由冷笑,愈发鄙视此人,趋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