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高下在心(6 / 8)

啊,尤其王莽失政后,外族侵扰不断,眼下马援犹在陇西与羌戎浴血奋战,北境更是被匈奴攻击的支离破碎。而那邓禹、贾复、耿弇等用兵如神,所向无敌,且正值年隆德茂,弃之不用,岂不可惜?”梁统诧道。

班彪道:“仲宁试想,君臣朝夕相处,异议必生,彼此各执己见,日久嫌隙难免。待发生冲突之时,若再剥夺爵位,岂不难以收场,初衷尽违?况且,功勋宿将若身在京师而又手握重兵,又岂是君王所愿?”

窦融望向班彪,道:“书皮察事,果是敏锐。若此,我辞官之举,倒是与陛下之心暗合。邓禹、贾复、耿弇之辈,值盛壮之年,尚且隐退,甘为表率,我本一武夫,又已年过五旬,本就想把河西托付一明主,续其安定富庶,也就无愧河西百姓之厚爱了。你们两都是通儒上才,又正值年轻有为之年,当全心辅佐陛下,以成不世之功。此外,此番咱们入京师,官属不少!陛下昔日东方旧臣多出于战阵,而缺治世之经历;而我西州官吏所长正在于治理。东方武将陆续隐退,而西方文员不断入替,陛下乃一世英主,扶倾救危,必能左右逢源,与众臣同心经营天下!至于边境之事,须先固国之根本,根本固则主干壮,主干壮则枝杈强,枝杈强则外虏惧,故似可从长计议,徐图为上!”

梁统道:“今日朝堂上,太仆朱浮言辩明确,同为朝堂重臣,倒是真不给大权在握的大司徒欧阳歙面子啊!此人貌似擅长申、韩法家之术,我倒是很想结识辩难!”

班彪道:“我外放徐令,不日即将离开京师。而你们二位初来乍到,行事还需谨慎为妙!”

梁松道:“你最年轻,陛下的意图再明显不过,就是要历练你!将来少不了是三公之选!”

班彪谦道:“岂敢。三公之位,岂是随便就能入列?就说那大司徒欧阳歙,家传欧阳尚书,学为儒宗,八世博士,教授数十年,弟子遍及天下!即便如此也是从河南都尉、汝南太守、河南尹等职一步步攀岩而上,如今终于位列三公,却已入暮年!”

一直在旁聚精会神倾听的梁松忽然问道:“适才班彪叔父说,凡事谨慎为妙,是为何意?”

“这娃儿的认真劲儿真像乃父仲宁!”窦融笑道,“好吧!我来告诉你,京师与河西可不一样,这里住着陛下的叔伯、兄弟姊妹、子女侄甥等刘姓皇亲和陛下之母樊性家族、郭皇后家族和阴皇后家族等国戚吧?同时,还云集着追随陛下东征西讨、出生入死的功臣旧属和当朝的三公九卿等重臣的众多家族吧?”

梁松睁大眼睛道:“那又如何,京师重地,天子脚下,他们总得奉公守法吧!”

窦融道:“在这里,仅有公正方直和济世之能,恐怕还不够啊!你随父久习法家,眼中自然只有法理!可是,阙廷内外诸事,更须留心周慎!”

梁松和窦固俱都现出一副迷惑不解之色。

班彪笑道:“今日咱们且说说这位太仆朱浮吧!建武二年,他曾任幽州牧。当时天下正乱,兵权为渔阳太守彭宠所控制,朱浮欲收拢士子之心,招徕本地名宿和王莽故吏,引为幕府,并赡养他们妻子儿女,这就需多耗用大量州郡仓储的粮食。彭宠则认为周围群雄割据,都在扩充军队作战,不应该增加这么多官职和家属,徒耗兵甲粮储。因此,就不听朱浮命令!””

坐在下首的窦固忽开口说道:“这彭宠所言,似乎有理。但公然违令,实属不该!”

“彭宠并非凡人啊!故此方敢违令!”班彪道:“他和耿弇之父耿况,都是王莽所拜太守,皆在河北手握重兵。当时陛下持更始使节到河北收缴军权,只是有名无实,故当地官民无心归附,已濒临困境。而邯郸人王朗假冒成帝之子,振臂一呼,河北官民应者云集,唯独耿况和彭宠没有跟随附和,而是反过来选择支持陛下,大司马吴汉那时还只是彭宠麾下的一员战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