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了到集市上不远,也就半个时辰的路,裴汶带着十人,有说有笑的来到集市上。
集市上人不多,他们这个集市周边只有裴汶这一个村是新来的,所以其他人都是这里的老住户了,根本用不着大采购。况且现在已经日中了,买卖的人都已经接近尾声了。
不过裴汶一行人的到来,为这个集市增添了活力,原本要收拾东西回家的,又停下来,因为大家知道,刚来的人会添置很多东西的。
裴汶带着大家,首先去粮店,昨晚分组的时候,官府说了,安顿下来,就去集市上的粮店领取救济粮,政令上说,粮食是按照人数分配的,青壮每月一石二斗,妇女每月一石,老人每月八都,孩子每月六斗。
裴汶家一个青壮,一个妇女,两个孩子,一共三石四斗。
不过裴汶不想领救济粮,因为领了官府的救济粮,到收获的时候是要还的。裴汶不知道,现在领取一石救济粮,到还的时候还多少。
裴汶算了算,如果用自己的钱购买粮食,加上田地里的野菜,艰苦一点,这半年应该能够过去。等明年的麦收后,就走上了正轨了。
当然裴汶这种情况的家庭是比较少的,大部分都是没吃,有个别家庭有点钱,但是都不多。
一行人来到粮店,粮店的小吏翻着粮簿,一家一家的喊,第一家就是裴汶。
“裴汶,壮男一,壮妇一,童二。领粮稻谷一石一斗、黍米一石一斗、麦一石二斗、红薯六石、马铃薯六石、豆一石。”粮店的小吏喊道,裴汶觉得这声音太美了,不过裴汶还是没有被这声音迷惑。
“我,我,自己买粮行吗?”裴汶说。
“自己买,行,这是合约,需我读解?”小吏倒是热心。
“无需如此,我自己可看。”裴汶说道。
“识字?”
“识字。”
“能写否?”
“能。”
“能作文否?”
“能。”
“善,此间学校,尚需先生,月俸一石二斗。”小吏说道。
“固所愿也。”裴汶高兴的说,想不到此行还有这么大的收获,至少自己一月的粮食也就解决了。
“可写请书,代你上达。”小吏拿出几张略略黄色的麻纸,放在一旁的桌上,文房四宝都齐了,小吏没有打扰裴汶,让裴汶自由发挥。
大牛等人虽然羡慕,但是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他们不识字。不过转念一想,自己村了出了一个先生,也是自己村了的荣耀,于是大家也就高兴起来了。
小吏在一旁给大牛等九家发粮食,裴汶独立的在一旁写请书。其实就是申请书,汉朝官员下情上达的文书叫做疏,但是裴汶只是一个草民,连士子都算不上,自然不能用公文格式。
裴汶只需把自己的情况说清楚就行,这个自然难不倒裴汶,写好请书后,裴汶有把合约抄了一份,站在一旁等候小吏。
小吏给九家人发完了粮食,转头看了看裴汶,取过裴汶写的两份文书,看了看,觉得比较满意,于是笑道:“裴兄,小弟名唤吕波,是此间粮店的小吏,日后请多关照。”
“吕兄言重了。”裴汶客气的施礼。
“不,不,以裴兄之资,势必为县尊所识,他日裴兄高居县寺,可别忘了小弟。”吕波说。
“一教书先生耳。”裴汶说。
“裴兄有所不知,皇上政令,凡教出人才,均作政绩,累计可获官。”吕波说。
“教书可获官?”
“然也,县寺中官员多如此。”
裴汶不仅有些愕然,看来还得整理整理,如果好好教书,积累了政绩,可到县寺,这不是说,不久之后,可做斗食小吏,要知道斗食小吏,哪怕是七十石官,也够自己一家人生活的很好。
“裴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