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深深扎在他的心中,让他夜里都睡不安稳,这一夜,翻来覆去的朱允炆,终是起身来到了殿外,他看着漫天的星斗,心中恨恨想着。
“我已经是大明朝的帝王,是这天下唯一的君,凭什么由他们这般快活,想抗议就抗议,想带兵奔丧就带兵奔丧,以前瞧不起我,忽视我,不尊我的人,现在难道还要由他们不把我放在眼里吗?!……”
夜里的风有些寒,可哪怕再寒,依旧把他心中的那团存在了很多年的火,吹的越来越旺。
不过,朱允炆知道,他没有政绩,初登皇位,最重要的就是先坐稳皇位。
当务之急是要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他能治理好这个国家。
这需要帮手。
第二天,朱允炆便开始了他的动作,先是下旨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入京就任翰林院侍讲之职。
方孝孺此人,才名远扬,品性端正,人称‘小韩愈’,在洪武年间就多次被人举荐为官,但可惜朱元璋用不到他,不过朱元璋却也比较欣赏品行端正的人,所以曾与朱允炆说过方孝孺,言辞多为赞赏,而且明言告知朱允炆,方孝孺定会一生忠于朱允炆,因为方孝孺师从宋濂,而宋濂是朱标的老师。
同时,朱允炆升齐泰为兵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让这两个心腹同参朝政。
并且当天下朝后,朱允炆便召两人入奉天殿密议,询问两人他该从何处入手,当做他的继位后的第一件政事。
齐泰和黄子澄都有些激动,以前他们哪里能参与这种事情,这可是治理大明朝,他们一言一行都会对大明朝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种感觉让他们忍不住的心神澎湃。
而两人恰恰还属于那么特别自信的人,皆以为自己是大明第一能臣,都雄心勃勃的想要开创出属于他们的建文盛世,想着超越洪武年间,流传千古。
黄子澄对朱允炆的询问,早有准备,他在朱允炆还是太孙时,就想着这一天,借助朱允炆来实现他的政见。
“陛下,先帝年间,条令律法多苛刻严厉,其中不少律法让官员苦不堪言,微臣觉得陛下可适当进行修改,如此亦能收群臣之心,到时候朝堂和睦,群臣齐心,定能使大明朝国力昌盛,陛下也定会被广颂仁名。”
齐泰皱眉,看向黄子澄说道:“殿下继位不满一月,便修改先帝的定下的律法,是不是不妥。”
这是对朱元璋的一种否定。
朱允炆有些意动,可想到齐泰所说也有些担心,不过在他仔细想了想后,笑道:“齐尚书怎也有不转弯时,律法修改出来后,朕便对旁人言明,皇祖父在时,朕便求得皇祖父修改了,只是没有来的急颁发,如此自不会对我皇祖父有所损伤。”
黄子澄笑着点头称赞,可齐泰依旧皱了皱眉头,这种做法说到底还不是自欺欺人吗?不过他认真想了想,修改了律法对他也有好处,而且也确实如黄子澄所说,此法不失一个收买人心的好办法,先帝政严已久,也是时候推行宽政了,所以也点头同意了。
然后,三人就开始针对《大明律》进行了查阅和修改。
在三人的商议下,一共挑出了七十三条需要废除的条令,同时觉得有必要取消了诰与榜文的法律地位,而且决定以后不再颁发榜文。
说起诰与榜文,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颁发了一套法典,然而这套法典有疏忽的地方,所以朱元璋经常用诰的方式进行补充,同时朱元璋遇到一些经典案例后,也会张贴榜文,公告天下,收录法典当中,让官员遇到同类案件后,以此来进行审理和定罪。
一直到修订《大明律》时,这些诰和榜文都被修订了进去,而经过朱元璋的张贴的榜文,刑法皆比较严苛,让不少人都苦不堪言。
说起来,朱元璋嫉恶如仇,尤其是针对官员的刑法犹为严苛,一心想着用重典,打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