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秦桧与赵匡义在内黄县成功汇合后,双方相处的就不怎么愉快。
不愉快自然是有原因的,正常情况下,秦桧不会主动招惹赵匡胤这个手中握着兵权的将领,而赵匡胤就算嘴再碎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和秦桧这个右相拉仇恨,一切都是有缘由的。
双方的争执点就在于要不要放一部分金兵过桥。
在秦桧看来自然是以稳妥为上,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把这些边军都安安稳稳地救下来,保存朝廷的有生力量。
但赵匡义却不这么想。
左威卫千里迢迢从泗水一带赶过来,难道就只是为了救下这些被金人追杀的顾头不顾腚的边军?
搞笑呢?他赵匡义不是这些人的爹,也不是他们妈,自然没这种义务。
相反,赵匡义更乐意用这些边军的废物来衬托他们左威卫的强悍英勇。
这些边军平日里号称百战之师,可现在还不是被金人一路通关,狼奔豕突地逃到了这里来?
反观他们左威卫,只要在这场战斗中表现优秀,岂不是瞬间就可以反超这些边军,成为大乾所有在编兵马中最靓的仔?
而且诱惑赵将军的不只是这个名头,还有实打实的利益在。
自从金国起兵叩边开始,大乾这边的情况就是一路告急、愁云惨澹。
今天丢几座边关,明天被人拿下几个县城,后天统计出来死了多少兵马……
似乎偌大的朝廷就跟纸湖的一样,被金国人轻轻一吹就要趴下了。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朝中的文武百官、皇帝陛下,还是各地的乡绅百姓,大家都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来稳定军心,民心。
这种时候若是他赵匡义领着左威卫歼灭了金国人的兵马……不用几万、十几万,只需要留下金人几千骑兵,就足够大书特书的了!
到时候不管是为了激励后来者,还是为了稳定民心,朝中都不会亏待了他这个“首捷”的将领。
他赵匡义肯定会被作为一个典型,成为所有人的榜样,名利双收!
而且要歼灭数千金虏骑兵的事也不只是想想而已,他也是认真考虑过,这是真的有可行性才会提出来的。
首先,他们左威卫是驻守内黄修整了好几日,而金人则是千里奔袭,边军累的不行,难道他们就不累了?
边军只顾兜着屁股逃命,这些金人骑兵还要忙着烧杀抢掠、筹集军粮,指不定比左威卫还累。
以逸待劳,迎击金虏,这是左威卫的第一个优势。
其次则是那些金虏骑兵的习惯,路途中只要是敢于打开城门,接应那些溃逃边军的城池,无不例外被金人骑兵紧随其后冲了进去,上演了一场屠杀。
而如今按照这个规律,他们肯定也会想紧随边军屁股,突入内黄,给驻扎在其中的左威卫来个大的。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了,边军需要从桥上过河,这些金人骑兵也不可能从天上飞过来,肯定还要借助这几座桥过来。
但这样一来,主动权就掌握在赵匡义手里了,他想放多少骑兵过河,就能放多少人过河。
他已经提前在城头上准备好了投石机,在造桥之前就以数次设计锚定好了位置,此外还有造桥过程中就在其中埋好的,以牛皮包裹起来的炸药……
只要金人骑兵的前军过桥,就立马发动,将这四座桥完全摧毁!
到时候过了河的金兵就是鱼肉,而他们左威卫就是刀俎,想怎么炮制就怎么炮制他们。
这种冒险的精神自然是和秦桧的稳妥想法完全相悖,双方因此也明里暗里争吵了好几次。
在秦桧看来,赵匡义就是标准的人菜瘾大。
石梁河边的事已经完全能证明这是个什么货色,他描述的计划虽然非常动人,但真要执行起来变成什么样却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