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罢了十三年科考,但凭举荐来选士。每年被推举做官的多的时候有三千七百人,少的时候也有两千人。由平民骤登高位者,都有四五十人,何况一步步升上来的人。
所以皇帝在选用人才上,只看重德行才学,不计出身,不论何人,只要有真才实学,便能量才任用。看样子这一条道路并不难走,然而这其中有两样事情,是必须要有的。
第一样便是货真价实的才学或者品行。
这东西是基础啊,你若没有这两样东西中的一样,便就是个普通人了,哪里行高于众,哪里能叫人看见你的不一般呢?至于后一者,品行德行,其实是需要做出来的,最大的无非“孝”,你若是个大孝子,邻里尽职,县官查访人才,自然会将你的名字通报上去。只是杨士奇父母双亡,哪里去做的这样的名声出来呢?
这就和东汉时候的举孝廉一样了,在没有科举的情形下,“推荐”成为知识分子达到作官目的的唯一手段。而推荐的标准,主要在于道德行为。在强烈的竞争下,必须有突破性的声誉,才能引起有推荐权的人的注意。至于如何才能有突破性的声誉,那需要出奇制胜。所以每个知识分子,都兢兢业业,追求突破记录的至善孝行。
杨士奇既然不能凸显品行,便要从才学上入手,这便是他发奋读书,尤其是经史书籍的原因,毕竟在这个连看仓库的小官都要通过举荐来任职的时候,举荐这条路,其实并不难走。
只要你满足第二个要求,认识一个手中有举荐之权的人。
这样的人不是没有,想他二十岁在章贡琴江书院教书时,与当地县令邵子镜友谊甚笃。如果蒙他举荐,也能入仕,只是邵子镜已然过世。
这不代表他没有其他认识的官员了。杨士奇在寓居汉阳的时候,与汉阳知县王叔英相识,王叔英对他颇为称叹,认为他是“佐才也”。杨士奇已经下定决心,今年秋分之后,便要去汉阳教书,就是为了得到这个人的举荐。
那么王叔英又是何许人呢,他曾与杨大中、叶见泰、方孝孺、林右一并受到皇帝征召,这四个人里,杨大中徒有虚名碌碌无为,叶见泰如今任职刑部,为刑部主事,而林右则任王府教授、中书舍人,方孝孺名满天下,皇帝是要将之留给太孙的。而王叔英却在那个时候,推辞了任命,回到家中直到洪武二十年的时候,被旁人举荐为仙居训导,迁汉阳知县。
王叔英和林右、方孝孺乃是至交,这一点,就已经不得了了,何况林右如今辅导太孙,而方孝孺这个人,更是被皇帝亲口说了这么一句话:“今非用孝孺时。”
如今不是用方孝孺的时候,那么皇帝是决意要将之留给太孙用了,此人前途广大,本是遥不可及的人,但是现在却可以因为王叔英的关系攀上这条登天梯,这也许就是杨士奇最后的,也是最好的机会了,他不可能不抓住。
杨士奇耳边便响起王叔英和他高谈阔论的时候说过的话:“明良相逢,千载一时者也。将见吾君不问则已,问则执事必能尽言;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致斯民于唐虞雍熙之盛者,在是矣。岂非天下之幸欤!”
明君良臣相逢,风云际会,千载一时。碰到这样的君上,不问也就罢了,问我,我就知无不言,因为我知道,只要我说了,他一定能用我的话——为人臣子,谁不希望碰到这样的君上,有如张子房之遇汉高一般,言听计从?
他也听过王叔英对太孙的评价,认为这就是将来的明主,能让他“言则必能尽用”的人,也许吧。只是他杨士奇的明主,又在何方呢?按说这天下,本就一主,如今是皇帝,将来是太孙,他也认定了自己将来侍奉的人,就是那一个了,只是为什么,他依然感到命运的迷惘?
杨士奇已经无数次在心中分析了他的前途。得到举荐难吗?不难。王叔英可以即时举荐他做官,只是这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