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太想进步了(2 / 5)

光宗耀明 冬三十娘 4875 字 1个月前

次大变革,必定会有不少人从此不得志。

既然如此,发挥余热,修史去吧。

而对大明来说,对整个华夏来说,趁现在还保有的各种史料比后世齐全、古老,这件事也十分有意义。

“让张嗣修也去。”

朱常洛又说了一句,申时行深深地看了他一眼,行礼称是。

申时行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而这项工程何等浩大?现在就是点出了这件事的继承人。而张居正的儿子来继续主持这件事,所传递的信号还不简单吗?

一是继续为张居正来正名,另外也是告诉天下新政必定要持续推行。

申时行这批人确实有个好身体,如今他都虚岁七十五了,王锡爵七十六了,沈一贯更是已经七十九了,但一个个看着都还挺健朗。

现在他们这些资政学士也不算人走茶凉,值此中枢大变动之际,不知多少人到他们面前走动。

皇帝还能常常向他们咨询国政,就说明他们的影响力仍不小。

如今要设立宰执,皇帝对于重要职位的人选,思虑该何等之多?毕竟涉及到皇权、相权之间的制衡,也不仅仅是眼前这一位皇帝在位的事。

所以兴许便会问他们的意见。

而叶向高最近则是最兴奋的。新政改革司是御书房之下的新机构,不必那么复杂,所以设置起来就很快。

而他领办新政改革司之后,要他亲自来筹办的事便是中枢改革方略大廷议。

至于九边、承德府、辽宁省编订民籍的事情,则由新政改革司的掌司王衡来日常负责。作为王锡爵的儿子,现在对他的这个任命,颇有皇帝期待他继承父志、以后继续把变法搞好的意思。

叶向高要筹办的中枢改革方略大廷议,说白了就是组织分量足够或关键的京官廷推新一届的重臣班底,包括宰执!

至于怎么改,几年前他们就已经听过皇帝的想法。

如今无非再通传一下,做一下细节上的完善。

大事开小会,皇极殿内,列席者仅有不到八十人。

相比起整个京官和朝参官全体,这当然已经是小会了。

但他们也只是震撼地听着更小规模的会上确定的关于中枢衙署改革的方案。

执政院,再加上枢密院、鉴察院、御书房、进贤院、官产院、治安院、理藩院,一个宰执加上七相!

自此之后,便是皇帝加上八位辅国重臣共治天下的格局。

而执政院之下,财政、税政、农业、工商、文教、交通六部,赈灾、卫生二署,加上国库这一库,构成了庞大的民政体系。

但地方省府县的第一人,又都挂着都察院的衔,在地方上盯着执政府的首官。

而进贤院之下的礼部几乎为之一空,文教的部分去了执政院,外交的部分专门升格为了理藩院,礼仪的部分都去了鸿胪寺。

进贤院从此专管人事了,保留的礼部只能也仅仅是考试取才的部分。

刑部有变,地方按察使司从此不存在,所跨的军政领域被治安院、司、署体系代替。刑名部分,稽案也有治安院系统负责,但审讯、断案,则由大理寺改成的专门的法院体系来负责。过去大理寺只管大案要案的复核,现在实则是一级级复核。

变动是如此之大,更别说还有官产院和理藩院这些新东西。

其中这官产院尤为引人注目。

此后便是衙、行两个体系。所谓衙,就是包括钞关、市舶司、边市这些官府直接遣官管理的重要机构。而所谓行,则是官办商行,包括盐政、铁政、马政、漕运等,以后都会以官办商行的方式来运作。

“从中枢开始,新政的核心宗旨就是让该有官身的都有官身,让专门的事务由专门的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