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
等叶向高解读完了中枢衙署改革的方案,朱常洛开口这样定的调。
“师爷、幕僚,他们负责的有些事务是公务,那就应该设相应官职。各衙门里的吏员、书办,道理同样。”朱常洛一一看着有资格来这里商议这些事的重臣,“道理不需朕言明,推诿责任的空间越小,怠政懒政就越少。至于待遇和公务开支,那是官产院、财政部、税政部该操心的。”
这样施行下去到底效果会怎么样?朱常洛心里同样不是那么有底。
好在他认为自己的大方向绝没有错,而且已经确定了新政没有止境、要一直因时而变的基调。
大明过去仅仅依靠那一两万官员来治理是令人难以评价的,而庞大的吏员、差役和中间人队伍,既然不在官员名册之内,就游离于来自朝廷的监管之外。
灰色的地带里,有太多资源被损耗,也滋生了太多阴暗。
过于庞大的官员队伍会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而想解决这种财政压力,一要靠国无外患、军费开支小,另外则需向富裕的群体开刀。
所以大明这种官制一直很稳定。
毕竟土木堡之后,边防压力一直越来越大;而士绅优免大行其道之后,从上到下的官绅们哪里会有动力去推动这种改变?
现在朱常洛已经初步解决了一个问题,要开始解决另外一个问题。
他怕什么公务开支大?大明应该收上来多少税,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对官员们来说,现在皇帝想怎么改,他们已经不会有太多话。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怎么找到自己在将来的位置。
沈鲤、李廷机、萧大亨都老了。
宰执并其他七位辅国重臣,现在只有田乐、叶向高仍然年壮或健朗,足足有六个一品高位。
新设的衙署里,二品和三品高位也不少。
这些位置的争夺自然关键。
就算治安院有官方色彩,但其首臣总治公安大臣仍是文臣,只不过配一个公安警察提督。
许许多多的名字被提到朱常洛面前,现在他要考虑的包括延续性问题。
“为免人心浮动,专心迁转而疏于政务,今后要定下一个规矩。原则上,三年一小考未过,不入擢用名单。四品以上,尤其要注重政令延续,原则上五年一任。”朱常洛看着他们,“卿等廷推要员人选,也需要注意一下年龄。”
这话一出来,那些年纪已经在六十岁左右的当然是心里一紧。
皇帝这是真的准备用一批青壮了。
具体廷推不是一两天的事,期间还涉及到各二级、三级衙门之前权责的厘清和官位的设置细节讨论。
但对于朱常洛来说,这一批的八个人该用哪些,他心里是有数的。
只不过新政非常,还要下面人能多一些支持,而不能仅仅由他任用。
具体就要靠他们了。
李廷机在进贤院这个关键位置上,来找他的人当然多。
但他很干脆地私下里以奏本相询问。
朱常洛觉得他这个路子对了,因此宣他到了养心殿面谈。
“进贤院今后该是如何,看来李太宰是想明白了的。”
“人、财、军,臣该是一臂,唯圣天子指使。”李廷机为官清、慎、勤,他有时候大局观差一点,但好在他对现在的皇帝钦佩得紧,所以干脆不去多考虑他作为一相的大局。
但他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皇权最重要的一项延伸在他这里,所以进贤院和枢密院一样,很纯粹。
其他什么的都不管,只管用人。从最源头的科考取士,到官员考察任用。
而整个朝廷都是由人构成的。
朱常洛很满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