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几家欢喜几家愁(3 / 4)

光宗耀明 冬三十娘 3986 字 1个月前

惠及国计民生。既知是破天富贵,那便接好。”贺盛瑞笑着说道,“本相此行,除了让你们深悉朝廷意思,更带了陛下恩旨。明日苏州织造局,族中进过学的后辈可带来。本相考较之后,择优荐入太学或大学校。官产院新设,诸衙无不与工商各业打交道,缺的人手不少。”

至此,那百家百业皆列朝堂又往前迈出一步。

官产院当然是相对特别的,贺盛瑞去做这个总管官产大臣,就因为他本身精于管理和财会。在工程营造方面,他很懂;现在,他需要懂更多行业。

贺盛瑞自己知道,皇帝对他这一块的期许不比执政院低。

或者说,大明将来的财政宽裕与否,要看他的工作成效。

作为皇帝口中“系统奠定大明工业基础”的第一人,他的担子很重。

不过从军工园等项目开始,贺盛瑞在这个过程里已经向皇帝学习过很多。

“若大明率先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则寰宇诸国,都要臣服畏惧。”

这句话他记着,陛下说这是自秦皇一统以来,华夏最大的一次变化。势不由人,大明不迈出这一步,兴许就被西洋人先迈出去了。

就好像衣食住行之中的这个衣,皇帝甚至也跟他说过:如果在宣大、承德、辽宁有兴盛的毛纺、制皮行业,那么草原上的各部,此后都只能依附于大明而活,为大明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羊毛、兽皮。对他们来说有收入、过得比以前好,对大明来说则又会通过利润更高的工业品把钱赚回来、过得更好。

大家都能接受。

而若草原上的部族眼红要学,那自然又学成汉人。

没办法,按照陛下所言,人虽分各族,但没什么两样。组织人力生产满足所需,最终谁能掌握更有效率的法子,那余者只能跟从。

贺盛瑞在苏州忙,而常州那边,地方士绅已经听说了东林书院之中天子讲学的内容。

与此前从山东等地传过来的不一样,这一次皇帝具体解说了不少朝廷新政的考量。

其中没有明确提到要对士绅如何如何,但既然皇权、朝廷、官府都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普通百姓有什么两样?

士绅的义务是什么?

这个问题先留给他们自己去琢磨了,御驾先回南京去。

在南京,诸位众臣要向皇帝交答卷。

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考虑,如今皇帝坦诚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哪能把关于南京和南直隶改制的方略泄露出去?

只能先好好在皇帝面前想法子把自己摘干净、表现好。随后,才方便在一京三都九边十八省和中枢一房七院、地方设省的新格局里占住先机。

当然,与他们想要“洗白”自己有关的一些核心人,也大略知道了一二。

毕竟要对好“口供”,大家先站到干岸上,选择是哪些人从过去的旧船上翻下去。

君臣之间,一切心照不宣。

朱常洛也知道江南深究不得,万一真查出什么来呢?

过去的传统就是如此,什么改变都是慢慢才能实现。

他们愿意改变,有这个觉悟在将来忌惮不少,那就是改观。

重回南京之后的次夜,他只赐宴这些人,席上就说道:“你们呈上来的方略,朕都看了。其他都是小事,寻常百姓已经惯于旧制,新政虽利于民,却最怕地方官吏变善政为恶政,搞得人心惶惶。有一条你们都没说到,那就是将来赋税征缴,怎么才能让百姓觉得是比以前好。”

一众人等都没说话。

“治吏。”朱常洛看着他们,“铁打的老吏,流水的官。地方大族,把持府衙州衙县衙实务也不知道多少年了。政令越清楚明白,他们浑水摸鱼的机会越少。这个难题先交给你们了,江南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