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于此矣。” [42] [43]
危机四伏
参见:隋末民变、瓦岗寨起义
然而由于隋炀帝急功好利,刚愎自用,不体恤下情,这些对经济和民生造成了破坏,激化了社会矛盾。徭役繁重,刑法残酷,以及穷兵黩武、纷繁的对外战争,例如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的三征高句丽,更成为隋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各地区也纷纷出现了水灾、旱灾和瘟疫,老百姓到了“人相食”得地步。但与此同时,隋炀帝还三下江南,六巡塞北,耗尽了民力。政治腐败,“官吏贪残,因缘侵渔”,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反抗已经不可避免了,最终引起隋末危机。 [31]
大业七年(611年),山东、河南大水成灾,漂没四十余郡,王薄率众于长白山(今山东省邹平县)发动叛变,抵制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唱出着名的《无向辽东浪死歌》。当时民变范围大多集中在山东地区,不久被隋军镇压。大业九年(613年),刘元进据吴郡,自称天子,向海明也在扶风称帝,但他们没坚持多久,同年就被剿灭。直到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于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举兵起义,达官子弟踊跃参加,带动全国各地纷纷发动叛变,隋朝统治集团也开始分裂。 [46]
瓦岗寨起义旧址
河南有翟让、李密的瓦岗起义军。大业十二年(616年),翟让在李密建议下,攻破要塞金堤关(今河南省荥阳市),打下荥阳诸县。义宁元年(617年),瓦岗军又攻破距都城洛阳的粮库兴洛仓。由于李密擅长作战,翟让让位给他。李密自封魏公,国号魏,以洛阳洛口为根据地。随后占领回洛仓,直逼都城洛阳城下,然而内部猜忌使得李密杀翟让等人,最后投降越王杨侗。 [47]
河北有窦建德的起义军,大业十二年(616年),窦建德领导河北叛军转战河北各地,占据河北冀州部分地区,两年后自封夏王。与此同时高昙晟、高开道也在河北的怀戎、渔阳割据。江淮地区以杜伏威、辅公祏较强。大业九年(613年),两人在齐郡(今属山东省)举兵叛乱,随后南下江南。大业十三年(617年),占领高邮,切断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与北方的联系。杜伏威自称总管,以辅公祏为长史。 [45]
土崩瓦解
参见:江都之变、李渊
隋炀帝陵
隋朝在此局势下迅速土崩瓦解。早在616年,隋炀帝命越王杨侗留守东都洛阳,自己率众前往江都。他下令筑丹阳宫,计划迁都丹阳(今江苏省南京市)。跟随他的大臣卫士多是关中和中原人,不愿意长居江南,加上江都粮尽,人人都想逃回中原。大业十四年(618年)4月11日,宇文化及、司马德戡与裴虔通等人发动兵变,杀隋炀帝,拥立隋炀帝侄子杨浩为帝。 [48]不久宇文化及又杀杨浩自行称帝,国号许,年号天寿,设置百官。 [173]隔年被唐将李神通与夏王窦建德联合剿灭。
大业十三年(617年)5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第三个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丞相,进封唐王。 [49]
大业十四年(618年)6月12日,李渊逼迫隋恭帝禅位,6月18日,李渊正式称帝,国号唐,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50]洛阳都城留守“七贵”在得知隋炀帝死讯后于6月22日拥立隋炀帝次孙越王杨侗为帝,改元皇泰,即隋末帝,次年(619年)5月23日,王世充废黜杨侗,两个月后弑之,隋朝亡。唐并之崛起。
疆域
播报
编辑
参见:隋朝行政区划
范围
隋灭陈后,疆域东起辽河、北抵大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