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隋(8 / 23)

西至敦煌、南据交趾,大业元年(605年)又吞并林邑 [51],不久林邑复国 [52],大业五年(609年)时隋朝一度吞并吐谷浑 [53]、伊吾 [54],全国共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余。西到且末,北到五原,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国势号称极盛。 [177]

继续阅读

行政区划

隋朝行政区划有两次重大变化。隋代地方上分为州、郡、县三级,隋文帝基本统一天下后,鉴于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州郡县三级制已经混乱不堪,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以州直接统县,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隋炀帝继位后,不久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全国190个郡,1255个县。隋朝州的长官每年年底都要进京述职,称为朝集使。朝廷则派司隶台官员或别使巡查省地方。 [55] [174]

江都(扬州)、余杭(杭州)、巴陵(岳阳)、新安(歙县)、彭城(徐州)大致位置,并不完全重合,仅作参考。

行政区划

地区

城市

古雍州地

京兆、冯翊、扶风、安定、北地、上郡、雕阴、延安、弘化、平凉、朔方、盐川、灵武、榆林、五原、天水、陇西、金城、抱罕、浇河、西平、武威、张掖、敦煌、鄯善、且末、西海、河源

古豫州地

河南(洛阳)、荥阳、梁郡(商丘)、谯郡、济阴、襄城、颍川、汝南、淮阳、汝阴、上洛、弘农、浙阳、南阳、清阳、淮安

古梁州地

汉川、西城、房陵、清化、通川、宕渠、汉阳、临洮、宕昌、武都、同昌、河池、顺政、义城、平武、汶山、普安、金山、新城、巴西、遂宁、涪陵、巴郡、巴东、蜀郡、临邛、眉山、降山、资阳、牂牁、黔安

古兖州地

东郡、东平、济北、武阳、渤海

古冀州地

信都、清河、魏郡、汲郡、河内、长平、上党、河东、绛郡、文城、临汾、龙泉、西河、离石、雁门、马邑、定襄、楼烦、太原、襄国、武安、赵郡、恒山、博陵、河间、涿郡、上谷、渔阳、北平、安乐、辽西

古徐州地

彭城、鲁郡、琅邪、东海、下邳

古青州地

齐郡、北海、东莱、高密、文登

古荆州地

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沅陵、武陵、清江、襄阳、春陵、汉东、安陆、永安、义阳、九江、江夏、澧阳、巴陵、长沙、衡山、桂阳、零陵、熙平

古扬州地

江都、钟离、淮南、弋阳、蕲春、庐江、同安、历阳、丹阳、宣城、毗陵、吴郡,会稽、余杭、新安、东阳,永嘉、建安、遂安、鄱阳、临川、庐陵、南康、宜春、豫章、南海、龙川、义安、高凉、信安、永熙、苍梧、始安、永平、郁林、合浦、珠崖、宁越、交趾、九真、日南、比景、海阴、林邑

政治

播报

编辑

中央

参见:五省六曹制、隋朝官制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北周附会《周礼》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职官制度:“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监,左右卫、左右武卫等府” [56],以强化中央集权和恢复汉族王朝官制的传统。

三省六部制

隋朝的中央官制为“五省六曹制”,五省包括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和内侍省。其中秘书省掌书籍历法,内侍省则是专门的宦官机构,两省较少涉及国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