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并州风云(二十一)(1 / 2)

在曾国藩眼里,要先了解自身优缺点,再做适合自己的计划,并持之以恒,不必过分苛责、不乱立fg,才更容易取得满意结果。

“完人”不是一月、一年变成,而是数十年的积累沉淀,而坚持的核心就是懂得接纳自己,只有这样才不会在前进的过程中焦虑。

从一个七品小官到一代名臣,相当于月薪3k变成月入百万的合伙人,曾国藩是怎么做到职场如此顺利的?

在给九弟曾国荃的信中他总结到:

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

骄傲自满易得罪人,陷自己于困境中,废话、牢骚太多,不仅有阿谀奉承之感,还会给上级和同僚一种不务实的印象。

如今职场关系户屡见不鲜,曾国藩也是一脸拒绝:

弟当常以求才为急,其阊冗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恐贤者不愿共事一方也。

不合适团队的人,就算是至亲密友,也不宜久留,否则,渐渐地,真正有德才的人都不愿意与你共事。

除了聊人生心得、职场,家信里他也常常关心子女,次子曾纪鸿过了县试,本应继续乡试早日获得功名,他却在信中写到:

今年不必乡试,一尔工夫尚早,二则恐体弱难耐劳也,凡读书有难解者,不必急求甚解,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涌,今日看几遍,明日看几遍,久久自然有益。

可以看出,曾国藩深知孩子的优缺点,会根据他们的自身条件耐心引导、因材施教,曾纪鸿能成为著名数学家,离不开曾国藩的一番教导。

而他留下的“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的箴言,曾氏家族始终秉承。

独处时若能做到思想、言语、行为谨慎,便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平气和,对人、事、物态度恭敬,身心自强健,心怀仁爱能使他人心悦诚服,坚持努力工作,就连神明都会为之钦佩。

如今子孙之杰出者240余人,没出一个“败家子”。

收回伊犁、出使英法俄的著名外交家曾纪泽、担任清政府驻韩国和德国大使的曾广铨、翻译家曾约农、中国味道化学理论创始人曾广植……

曾国藩去世之后,他的学生李鸿章、李翰章整理了所有家书内容,出版了第一部《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家训》,影响巨大。

梁启超就从曾氏家书,收获了一套家庭教育良方,所以他一门九子,个个才俊。

国学大师钱穆更称它是“十年来时时指导我读书和做人的一部书”,得益于书中个人学习的训诫,不断自我鞭策、努力精进、终成一代大师。

曾国藩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作为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从清末开始,曾国藩生前最看重的名声已经“毁誉参半”。

从民国章太炎所称的“民贼”,到解放后范文澜所说的“汉奸、刽子手、卖国贼”,曾国藩顶着这些帽子进入历史。

新中国建立后,老一代史学家在“曾国藩是刽子手还是近代化先驱”这个命题上,耗费了不少心思。

曾国藩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为什么一个人会既有中兴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值得肯定的是,无论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的家书推崇备至,可见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

但是他也杀人无数,且